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初二物理實驗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二物理實驗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二物理實驗題

第1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微”的主要體現

實驗目的明確 任何實驗都必須目標明確,初中物理實驗也不例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盡管是微實驗,但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仍舊十分必要。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喜歡玩,經常有學生拿著一堆實驗器材不知所措地“玩”,使實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實驗前首先要告知學生實驗目的,在實驗目的完成的前提下,允許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發(fā)揮。實驗的目的可以是為了驗證哪個猜想,亦可以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猜想,進而為專門的探究實驗鋪路。如在研究滑動摩擦力前,讓學生用橡皮擦鉛筆字,感受阻力,然后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擦的干凈,此時感受到的阻力大小如何。這樣兩個簡單的微實驗不僅讓學生體會了滑動摩擦力,而且對于比較難以想象的猜想――壓力大小因素有了切身體會。也可以是通過微實驗來鞏固新知識。如學習了電能表后,回家觀察自己電能表的結構和運轉情況。這些實驗有效地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比起枯燥的講解和背誦更加有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實驗器材簡單 提到物理實驗器材,不少人就會想到儀器一詞。其實,在微實驗中并沒有這么高深,除了一些專業(yè)的測量儀器,很多器材都是學生身邊唾手可得的用具。比如,撥動桌邊刻度尺觀察振動;在玻璃上哈氣寫字;兩手指壓筆尾和筆尖感受壓力作用效果;找重心;馬德堡半球實驗吸盤版……以上實驗中的刻度尺和筆就是學生的文具用品,玻璃在每個教室都有,吸盤式掛鉤在不少家庭中也很常見。微實驗的器材雖然簡單,但是其往往身兼數職,可以在多個實驗中反復使用。如剛才的刻度尺,還可以在測量長度中用到,也可以在探究靜電現象時用到;帶有水的礦泉水瓶可以觀察桌面發(fā)聲振動,也可以透過水觀察文字,還可以分別把兩頭置于海綿觀察下陷程度,更可以留有少量水,輕蓋瓶蓋扭曲瓶身做功,觀察蓋子飛出等。

實驗操作便捷 物理探究一共分為7步:發(fā)現提出問題、針對問題給出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實驗操作并記錄現象和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分析結論能否支持猜想、交流合作。如果每個小實驗的操作過程都詳細完善的話,不僅時間來不及,學生也很快會對循規(guī)蹈矩的物理實驗失去興趣。而對于微實驗而言,整個實驗操作過程必須控制在3分鐘以內,一般2分鐘左右。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轉瞬即逝的現象可能就是一個微實驗的操作過程。如不擦怎樣使桌面上的水快干;去超市稱一公斤雞蛋或蘋果;人推墻感受反作用力等。所以平時的不少實驗要簡化操作步驟,學會抓住要點,放開散點。

實驗現象直觀 物理規(guī)律的建立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現象有各式各樣的,有眼見的如針筒內乙醚的汽化和液化,有耳聽的如辨別朗讀課文的同學是誰,有觸摸的如拉橡皮筋感受影響彈力的大小,也有數據記錄的如探究歐姆定律實驗。對于初中微實驗而言,物理性和興趣性并存。其實驗現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直觀明顯,能夠吊起學生胃口。過分復雜的現象、數據不利于學生一眼看透現象分析本質。比如剛才的探究歐姆定律實驗,書本要求對于同一個電阻記錄三組電壓電流值,可是從這三組數據中學生只能初步發(fā)現同一電阻電壓越大,電流越大,很難直觀地發(fā)現同一電阻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關系,這需要作圖來研究。這種有復雜數據,需要處理的實驗適合整節(jié)課探究,不適宜作為微實驗推廣。

實驗結論易得 如果實驗現象直觀,那么根據現象得到結論并非一件困難的事。這個結論究竟是支持還是猜想,一目了然,實驗目的也順利達到。如人耳聽覺的頻率范圍里,給學生播放蜜蜂飛舞的視頻,學生都能聽到聲音,也知道聲音的來源是翅膀振動,然后請學生揮舞手臂,注意能否聽到聲音,思考為何聽不到。實驗現象很明顯,無人能聽到揮舞聲,再對比蜜蜂的視頻,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揮舞快慢即頻率決定了能否聽到聲音。“只要有聲源振動發(fā)聲,就能聽到聲音”這個錯誤概念就遭到了否定。

實驗交流便捷 由于實驗“微小”,學生可以在課上當場做了后交流,也可以事先在家里用手機等設備錄下后交流,還可以把視頻內容在網絡傳播,這樣非常適合學生對實驗觀摩、評析和研究。通過自己做或者觀看視頻,可以對微實驗中的細節(jié)體會入微,更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對于教師而言也可以通過自己實踐或觀看人家實驗視頻,不斷對微實驗進行改進,為我所用。

評析與反思

微實驗并非可有可無、微不足道的實驗。微,只是體現在容量小。這樣更利于初中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對知識點的正反饋。做微實驗時不一定非要探究要素步驟齊全。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探究實驗,只要學生能從中體會到樂趣,有所得,進而喜歡物理,實驗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尤其是演示實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學生參與進來。另外微實驗的形式要不拘泥于課堂,可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的探究實驗可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積極思考,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中。

以筆者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看,初二學生普遍比初三學生喜歡物理。除了初二學生剛接觸物理,內容簡單,頗具新鮮感外,初二微實驗多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學生自主動手隨處可做的微實驗。每當要做實驗時,學生總是手舞足蹈,初中生好動的天性展露無遺。在他們看來,看人十遍不如自己一遍,這樣對物理的興趣就愈發(fā)濃厚了。而到了初三,隨著內容加深,實驗更趨理性和思考,微實驗大大減少了。但請別忘記,他們還只是學了一年物理的孩子,他們還是喜歡動手。所以無論初二還是初三,多設計布置些簡單易行的微實驗對于學生反饋和鞏固課堂學習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第2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驗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某個問題或專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認識問題、深化問題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我選取物理實驗課教學為切入點,利用教材中的物理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收獲頗豐。

一、研究性學習與物理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實踐經驗

1.以物理實驗為素材進行研究性學習

物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要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初中物理實驗大致可分為“練習型”實驗、“驗證探索型”實驗、“測量型”實驗等。下面我列舉一些蘇教版初二物理課本上出現的研究性課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紙鍋燒水;水的沸騰實驗;熔化和凝固實驗;樟腦的升華實驗;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鏡成像;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等等。這些實驗中,除少數“練習型”實驗外,其它實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都能較充分地反應人類發(fā)展歷程中對部分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思想、探索方法、探索過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物理實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有著充分的、厚實的教學素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探索、研究的源泉。

2.在課堂上利用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求知欲之間制造矛盾沖突,激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研究的欲望,從而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一節(jié),我在演示完光在空氣中、水中、玻璃中的傳播路徑之后,學生對光的直線傳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我讓他們自主的探究小孔成像的現象,并提出問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像的大小是確定的嗎?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這時學生探究的熱情高漲,迫不及待地將蠟燭點燃尋找起經過小孔所成的像來,還不時地將小孔成像儀靠近或遠離蠟燭觀察所得到的像,還有的用手去扇動燭焰,觀察得非常仔細。

這時有一組男生很驚喜把他們的發(fā)現告訴了我,他們使用了高矮不同的兩根蠟燭,經過小孔后屏上就呈現出上下兩個燭焰,當用手把高的燭焰擋住卻發(fā)現屏上下面的燭焰不見了,擋住矮的燭焰屏上上面的燭焰就不見了,我立即請他們將這一發(fā)現演示給全班同學,并讓大家解釋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我也借此機會把這兩名同學表揚了一番。之后的小孔成像的光路圖,太陽通過樹葉形成的光斑為什么是圓的等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在這樣愉快地氣氛中一節(jié)課很快就過去了,很多同學還覺得意猶未盡。這樣的方式不僅輕松地完成了教學的任務,學生對物理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觀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將課堂實驗延伸到課后進行研究性學習

課堂上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一定能徹底將研究的問題解決,同時問題的拓展還會引發(fā)新的問題,需要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遺留一些富有思考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給學生,把教學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延伸到課外,形成余音繞梁之致。例如:在學完物態(tài)的變化后,學生知道水蒸氣在遇冷后會發(fā)生液化現象和凝華現象,但很多學生就提出: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會液化什么條件下會凝華呢?這時我就讓學生回家通過實驗繼續(xù)研究。“準備兩個相同的搪瓷缸,一個里面放冰塊,另一個里面放等量的冰塊同時加鹽,幾分鐘后觀察搪瓷缸外表面出現了什么現象?”該實驗材料簡單、容易操作、現象明顯,很適合學生在家里獨立完成。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二、研究性學習與物理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思考

1.研究性課題的選擇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研究性課題的選擇上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初二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應允許對同一活動主題出現幾個層次不同的課題,確定的研究課題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更多的是滲透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隨著學生實驗能力的不斷提高,研究的范圍也可以逐步擴大,實驗的開放度亦可隨之增加。

在整個探究性的學習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導作用,當學生遇到與他們能力差距大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主張學生去探究那些稍微高于他們課堂知識的課題。這樣,既發(fā)展了智力,又增長了能力,以此來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2.研究結果的評估應重視學生的感受

在研究性學習實踐中,為了真正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教師有時需要由學生自己大膽地提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確定研究方法和手段,甚至獨立完成整個研究過程的實驗操作。研究過程中的挫折、錯誤、彎路甚至失敗,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如果教師簡單地用“對”和“錯”來評判,有時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容易使學生縮手縮腳,從而束縛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我認為對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水準及動手能力要求不宜過高,在他們自己邏緝思維范圍之內的“合理錯誤”,教師要積極鼓勵,然后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能真正放開手腳,大膽探索。

3.研究性活動應避免用多媒體技術代替實驗

第3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關鍵詞:量化管理 學生實驗 量化考核

我校是地處北部山區(qū)的農村初級中學,共又有22個教學班,1000余名學生(其中初二7個,初三6個,600余名學生)。雖然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但我們物理實驗室?guī)酌芾砣藛T在校領導的支持下,結合初中物理課標的要求: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重視“過程與方法”,倡導發(fā)揮學生能動性“探究式”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規(guī)范使用實驗器材,減少消耗為歸宿。將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與“學習求知方法”并重,制定了切實細致的我校學生物理實驗量化標準,對我校學生物理實驗過程進行了量化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制定具體細致的量化標準,準備有關材料

每學期開學前,我校由教務處牽頭,召開由物理實驗室人員、校物理任課教師共同參與的專題會議,主要是根據本學期的物理實驗計劃結合物理課標的要求、物理教材的內容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幾個學生實驗作為考核實驗。再由物理實驗室人員根據選定實驗制定各個實驗的量化標準,細化到每個實驗實驗前的準備和實驗操作的每一個步驟,形成書面材料《物理實驗的量化標準》。開學后發(fā)放到每個物理教師和每個學生的手里,要求初二、初三物理備課組認真落實,切實掌握量化細則。

為了這項工作引起任課教師的重視,我們規(guī)定把每個實驗第一次考核結果作為考核任課教師的依據之一;為了這項工作引起學生的重視,我們規(guī)定把學生考核的最終成績按比例計入學生學期物理總成績。

我們在實驗中強調“四化”要求,即實驗原理科學化,實驗目的和步驟明確化,儀器使用規(guī)范化,實驗中能觀察細致化。以達到學習知識和知識獲得過程的統一,儀器使用與愛護的統一,規(guī)范性和提高的統一。

實驗準備階段我們用書面材料考查學生對實驗目的、儀器的使用、及實驗步驟的了解。對于這一部分考核不合格的同學,我們規(guī)定嚴禁踏入實驗室。為了使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實驗,我們對那些能優(yōu)化實驗過程、簡化實驗方法,創(chuàng)造性開展實驗的同學給予適當的加分。如去年在“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規(guī)律”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有一部分同學在得出結論的同時還發(fā)現了“并聯用電器時,原來支路中電流沒有變化,干路中的電流增加了,增加的電流等于通過并聯上去的用電器支路中的電流”,我們認為這個結論正確且能看出這些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做了精化處理,這些同學對并聯電路的特征已完全掌握,在實驗中也能觀察細致,我們給予了加分。后來這部分同學動手實驗的興趣更加提高了。

二、嚴格量化過程,按章辦事,保證量化公平、公正、公開

我們量化小組由分管校長任組長,以保證這項工作的嚴肅性;由物理任課教師和物理實驗教師任組員,以保證量化過程的科學性和量化的準確性;學生實驗量化時全體成員共同參與,本班物理教師見證,以保證量化的公平、公正。對于實驗不合格的步驟讓任課教師簽字,作為考核物理教師的憑證,對于優(yōu)化實驗過程和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實驗,量化小組成員記錄在案,以便實驗后共同討論決定加分的分值。

實驗結束后整理相關材料,張榜公布量化結果,同時要求量化不合格的同學能夠進實驗室重做實驗或補做實驗,等合格后可以重新修正學生的實驗成績,但不修改作為任課教師的考核部分。我想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給學生寄予希望,給學生增添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給任課教師以壓力,讓任課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實驗前的準備,更加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克服不利因素,工作持之以恒

第4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產生興趣的源泉,也是思維活動的依據。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并糾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錯覺,從而達到豐富學生頭腦中感性材料的儲存及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是塑造學生科學精神和培養(yǎng)良好品德,促進學生大腦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有效途徑。而初中物理是整個中學階段學習物理知識的起步階段,對物理知識。規(guī)律的理和掌握與離不開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物理課就是一門實驗課。在教改空前的今天,怎樣才能上好物理實驗課,在此談點個人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定勢

我上物理多年,發(fā)現有的學生愛做實驗,有的學生不愛做實驗,在一邊看別人做,而自己不動手不動腦。多數學生做實驗顯得盲目,不知實驗目的和方法,也不知需要哪些器材。我跟學生們講,物理課有很多實驗,要想學好物理必須要學會做實驗,我在物理教學中,取放手十輔導原則。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愛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探究大大小小的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實驗來決。使學生形成愛做實驗的氛圍和習慣,形成一種定勢。甚至有些物理習題也可以通過實驗來探究解決。例如有道光學題;光屏與燭焰之間距離保持一定,將凸透鏡放入其中,無論怎樣移動,光屏上得不到一個清晰的像,原因是什么?這是一個填空題。我給學講了有人還聽不明白,。于是就拿一個光屏,一個不知焦距的凸透鏡,蠟燭,來作實驗。實驗學生自已做,我在旁邊觀看,偶爾參一下討論。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了結果1.物距u+像距v可能小于二倍焦距;2.u+v可能小于三倍焦距;3.u+v可能小于四倍焦距。這種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題目,通過做實驗增加了學生對結論的可信度,拔動了學生思維,有利于對物理知識及規(guī)律的掌握。

二、物理實驗使感性的知識提升到了理性的知識

在實驗中,會使學生提升發(fā)現問題和最終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物理問題,老師講得精彩,有條有理,不如學生去動動手一那就是做實驗。我在上初二山班上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主是要求學生把握物距,像距,焦距三者的關系來確定像與物大小變化。由于缺少器材,我開始是教室里做的演示實驗,但只有講臺前的同學看得較清楚,能夠領悟一些,其余學幾乎弄不懂。我于是去別的地方搜尋相關器材,把全班分成十個小組進行分組實驗,由選的小組長帶上紙筆,把在實驗中發(fā)現的問題都記錄下來,并最終給以決。并由他們自己總結得出了凸透成像規(guī)律。有好幾個小組的同學都發(fā)現了;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的規(guī)律。該有康樂,付愛華等五位同學還發(fā)現;物距的變化量比像距的變化量大。

事實說明,有些光講,講不明道不清的物現象通過做實驗來解決,將理性的東西變成感性,又由感性提升了理性。該班學生張詩意著對我說:“李老師我終于理解了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三、讓學生實驗中感受到快樂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在重慶巴蜀中學讀高三的開縣箱學生王袷東,在全國化學賽中獲得金牌,并被北大直接錄取。從記者的采訪中知他平常對實驗達到一種癡迷的程度。顯然這位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由做實驗帶來的快樂。世界頂級科學家居里夫,在實驗室忘記了時間。也正是這種酷愛實驗,從而取得科學上重大成就。然許多初中學生缺乏這種癡述神。我在初二了分成兒個物理興趣小組,在課外做一些力所能及探究性實驗,有時師生一道探究,重在培養(yǎng)興趣。要給學生充分肯定提高學生們的熱情,讓他們在實驗中獲得快樂,獲得美的享受。

我在上‘光譜’ 一節(jié)時,讓全班同學拿著三棱鏡在明媚的陽光下,做光譜實驗,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這五顏六色的‘光譜’ 真美。在享受美的同時追問孩子們,光譜中是從紅色光到紫色光的順序排列,它們有沒有什么原由呢? 先讓孩子們猜想,然后給以回答。

四、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自制實驗器材,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

第5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一、通過觀察和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物理實驗是直觀性教學的體現。在實驗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直觀印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物理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如“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的教學,這是一節(jié)探索性實驗課,讓學生自行實驗、自行分析,在技能方面練習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在知識方面研究了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觀察,鞏固了物理概念,讓學生對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理解更加透徹,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不會混淆,使學生對表的使用方法進一步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解決學生在解題中的困擾。

二、通過物理實驗。提高了學生分析的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正確的試驗方法,養(yǎng)成嚴格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明確實驗目的,實習實驗步驟,制訂合理的實驗方案,精心設計表格,正確選擇實驗儀器,整理和分析實驗結果。這種能力是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起來的,對于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極大。如在“探究物質吸放熱本領”這一節(jié)內容的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中午赤腳走在海邊的沙灘上覺得沙子很燙,他們跳進海里時覺得海水很涼,傍晚時,他們又去海邊卻發(fā)現沙子變涼了而海水卻很暖和”。還有一句話“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學生很難理解此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分析問題,進行實驗探究,掌握實驗的技能,通過觀察現象分析討論解決疑問,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實驗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對物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如,在電學中,老師在講解分析電流表電壓表在使用過程中,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而電壓表不能串聯在電路中。電流表不能直接測電源電流,而電壓表卻能直接測電源電壓這是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實驗現象中解決,理解通過實驗看到本質給我們解題帶來的方便,從題目中所給的現象能快速準確寫出答案,進一步讓我們感知實驗的無比重要。現代教育也非常重視實驗,學生技能操作納入中考的考查。當今社會需要高科技人才,從基本實驗做起基礎牢固才能再創(chuàng)新。

三、通過物理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觀察、自己動手的能力。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物理學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極其廣乏。如照相機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東西。通過學生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有:①倒立、放大的實像;②倒立、縮小的實像;③倒立、等大的實像;④正立、放大的虛像。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在實驗的基礎上,再補充介紹調焦、選擇光圈、曝光時間的知識,增加了學生實際知識和實用技術,豐富了生活知識,促進素質教育。

四、通過物理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是培養(yǎng)個性的重要形式,可以推動學生滿腔熱情地去投入學習活動中。初二剛接觸物理,很多學生對物理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神秘感。在第一節(jié)物理課上,教師做了很多演示實驗,如隔掌吸釘,用梳子多次梳頭發(fā)會看到頭發(fā)向外散開,將兩張同樣大小白紙豎直放置,向中間用力吹氣而兩張白紙會靠攏,小鳥站在高壓線上不會被電死等有趣的實驗現象。使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激起了強烈的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通過物理實驗。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物理實驗生動而有趣,很多學生都特別喜歡做物理實驗。如做“光的折射”的實驗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處折斷了;池中水看起來比實際淺等試驗,學生的興趣更加濃烈,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情有獨鐘”。

六、物理實驗可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學習信心

勇于克服學習上遇到的種種困難,能磨煉意志,積極探索科學知識。在進行物理實驗的過程中,有的實驗并不是一次性就成功的,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測試、分析、改進,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測平均速度”的實驗,對時間的測量往往測不準,要經過多次反復練習,才能得出結論。要求學生要有耐心,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善于分析。

第6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關鍵詞: 物理實驗 創(chuàng)新 綜合素質

物理實驗研究有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實驗操作技能問題,二是研究實驗教學問題。進行物理實驗技能訓練包括:實驗操作技能、數據處理和完成實驗報告的技能、改進實驗方法和自制教具與學具的技能。而實驗教學方面的素質包括:能根據教學要求,確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教學形式;在演示實驗中能配合課堂講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能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預習、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三個環(huán)節(jié)上,進行恰當的組織引導工作,善于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訓練;能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生動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等等。通過演示和操作,轉變學生輕視實驗教學的思想,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并能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一、物理實驗應是課堂教學的拓展

所有的初中物理實驗,都能使學生實際目睹手動,這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非常重要。為了增加實驗量次,擴大實驗范圍,教師可采用包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等多種形式進行。為解決基本儀器的使用問題,可創(chuàng)設條件,開放教學測試儀器、實驗室閑置儀器、設備檢修儀器,如各種電源、變阻器、電表和基本物理量的測量儀器、萬用表、測電筆、氣壓計等。開放實驗室后,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多進行實驗室輔導,使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得以增加,使每位學生至少有動手演練的機會。

由于這類實驗是在課余進行的,學生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與操作儀器與操作時間空間,實驗技能訓練能最有效地進行。我們可以先予啟發(fā),引導學生思維和設計實驗教學步驟實驗方法,甚至設想或反思可能的失敗原因;在操作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可創(chuàng)設情境,凸顯部分實驗可能因環(huán)境變化而導致操作失敗的所在。如靜電實驗時,故意加大環(huán)境濕度而讓實驗“失真”,以養(yǎng)成學生實驗前先干燥器具、檢查絕緣情況的實驗習慣。再如用托盤天平稱量質量時,在課堂教學中,常讓天平的正面對著學生。現在,可以讓他們學會在背面調節(jié)天平的技能。然后,讓學生當場將實驗操作結果,與教材知識密切結合起來,理清實驗程序和理論知識的關系,完成實驗報告。這樣,不僅有助于實驗技能的提高,而且可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對教材知識理解、運用等能力。

二、物理實驗應讓學生實踐操作

物理課實驗,就該由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它不僅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展,而且能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應將課堂演示實驗盡可能地改成學生實驗,使某些物理現象、物理規(guī)律、物理公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學生自己動手,總結出來。這既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理解更加透徹,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初三物理“熔化和凝固”這一節(jié),就可將晶體熔化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隨堂實驗。具體做法是:將學生分組,每組一套實驗儀器。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同老師一起做這個實驗,最后得出晶體熔化的規(guī)律。由看老師做實驗變成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一改,效果不大相同,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探求知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又如初二光學“透鏡成像規(guī)律”,這一節(jié)教材要求,老師要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透鏡規(guī)律。我們改為讓學生隨老師一起動手,通過自己親手實驗,來總結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之后調查,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還為后面教材中的光學知識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

三、物理實驗應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

中學物理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物理教學的實驗,應選擇恰當的實驗課題,給出實驗所需的器材,讓學生去設計實驗的方法和步驟,然后再用實驗驗證其方法和步驟是否正確和恰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我們還可將某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

如不給學生天平和量筒,而是給他們一根有刻度的杠桿,一個質量為m的鉤碼,一杯水,兩根細線和一個待測小石塊,要求設計出利用以上器材,測定石塊密度的方案;再設計出檢驗自己的方案正確與否的實驗步驟和驗證方法。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應用物理知識較多、難度較大的實驗題。我們知道,密度公式為ρ=m/v,如果測出了石塊的質量m和體積v,則可求出石塊的密度ρ。石塊的質量m,可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求出。石塊的體積如何測量?經老師的點撥,學生會根據阿基米德定律求得石塊的體積。問題最難的癥結所在,是學生如何驗證這思路是否正確。步驟是否簡單?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這個物理規(guī)律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如課本中“紙盒燒開水”、“日光燈啟輝器中雙金屬片的自動控制作用”、“小風輪”、“電鈴”、“樓梯開關”等小實驗、小制作,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心理特征。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好這些課外小實驗、小制作,并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加以講評……成功的課例證明,讓學生通過具體實驗,去驗證物理規(guī)律,能使他們加深對物理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實驗訓練,逐步掌握實驗驗證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實驗技能。

通過物理實驗,學生不僅能有效地獲得學習物理知識的感性材料,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學會使用基本儀器并獨立進行實驗的方法和技能,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能促進認知結構機制的轉化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提高認知水平。正是由于實驗教學使學生在理解科學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強化實驗教學,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7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關鍵詞:邊學邊實驗 教學效率 準備 實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9-0090-01

物理學科難學,是大部分中學生的共識。除了物理學科注重邏輯性思維外,還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有很大關系。不少教師認為,在掌握定律和公式的基礎上,通過習題強化訓練,是提高物理成績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極大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遨游在題海中,也不一定能真正提高物理成績。教師應該重視物理實驗,因為實驗通過演繹,使得一些物理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可觀,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邊學邊實驗教學是融知識學習和實驗操作為一體的課堂教學過程,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主要原理為以下: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動手、動腦、討論、講述、小結,教師肯定和贊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議,使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增強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fā)了直接學習動機。

2.高思維密度的課堂教學能促進全體學生智力發(fā)展

邊學邊實驗教學能促使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并能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思維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不僅是思維活動的源泉,而且是思維活動的依據。教改實驗結果表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邊學邊實驗和問題討論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并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傳輸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因此,邊學邊實驗教學的課堂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

二、上好邊學邊實驗課,必須有充分的準備

1.備教案。邊學邊實驗課,不僅雙邊活動多,而且情況多(如損壞儀器,實驗無效果等),時間不容易掌握。因此必須鉆研教材,領會教材的精神,認真準備教案。我們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實際可能,一般從下列三方面考慮邊學邊實驗課。

1.1將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師演示實驗,經過適當改制,可由學生邊學邊實驗。例如:課本上用鉛皮和鉛盒來演示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實驗,可改由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開)和一只玻璃茶杯。實驗時,先讓學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水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將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1.2將課本上的小實驗和一些實驗習題,改為邊學邊實驗,例如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小實驗,可以配合“力的測量”進行邊學邊實驗教學。再如學習“功率”時,可將教材安排的“登樓”測功率的小實驗改為邊學邊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測量、計算自己登樓時的功率是多少馬力,加深對功率這一概念的理解,對功率的單位也有了一些具體觀念,較好地解決了“功率”這一教學上的難點。

1.3課本上的學生分組實驗,雖然驗證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為探索性的學生邊學邊實驗。有些基本儀器和操作方法在新課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到學生分組實驗時就可以適當提高教學要求,這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思維能力、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初三第十章第六節(jié)“電磁繼電器”,我們就采用邊學邊實驗教學。在新課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電磁繼電器的原理,而且還讓學生熟悉和操作電磁繼電器、這樣,到第七節(jié)學生分組實驗時就增加了設計安裝溫度自動報警器等實驗內容。再如初二的第一章第六節(jié)“質量的測量”及第七節(jié)學生分組實驗“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也采取同樣的邊學邊實驗教學,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備儀器。邊學邊實驗是一種上課形式的學生實驗,一般要求兩個學生用一套實驗儀器。由于初中物理實驗儀器一般都比較簡單,多數實驗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實驗精確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實驗儀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選擇的器材也很廣泛。例如:沒有平底試管,我們用廢舊的平底小藥瓶代替;沒有彈簧秤,我們發(fā)動學生用廢鋼絲繞;沒有溢水杯,我們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

3.備學生。在備教案時,還應注意了解學生實際,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學生在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等都要作充分的準備。例如,初二采用書上第 105 頁練作為邊學邊實驗。學生會產生“塑料袋扎孔后液體不封閉”的想法,從而影響對帕斯卡定律的理解,為此,我們?yōu)閷W生設計好學習階梯、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帕斯卡球上的每一個小孔上都扎有橡皮膜,當用活塞擠壓筒里的水時,可以看到扎在各個小孔上的橡皮膜都向外凸出,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帕斯卡球的小孔上不扎橡皮膜行不行?從而知道在塑料袋上扎孔是為了能看到“液體傳遞壓強”的現象。我們通過試驗,把結構體系作了如下調整:

(1)22 個學生分組實驗中的 10 個改為邊學邊實驗;

(2)145 個演示實驗中的 41 個改為邊學邊實驗;

(3)22 個小實驗中的8 個和18個實驗性習題中的13個改為邊學邊實驗;

第8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關鍵詞:化學教學;物理教學;學科聯系

文章編號:1005–6629(2012)7–0008–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之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增加跨學科內容。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的聯系”。

“物理和化學不分家”,有些城市就將物理、化學和生物合并為“科學課程”。南京地區(qū)初三化學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初中物理使用的是蘇科版教材,二者在很多內容上都有交叉重疊,也有少數不盡相同的內容。

1 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學有聯系的內容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著名的“同化理論”創(chuàng)造人奧蘇泊爾認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痹趯W初三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在物理課上積累了很多化學知識,表1中列出了蘇科版《物理》比人教版《化學》先學習的知識內容。

化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學生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有效地重組和整合,必要時可以改變原有教材的教學順序和內容,把時間花在更需要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學的效率。下面就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內容闡述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相關改進。

1.1 物理性質

學生在“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二單元、第六單元中重點學習過“物質的物理屬性”,其中包括硬度、密度、熔點和沸點等等,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課題一中又用了較大篇幅介紹這些知識。化學教師應該了解這點,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出發(fā),將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時更正為“能初步區(qū)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從而避免無謂地重復,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盡快同化新知識。

1.2 分子的三特征

在學習初三《化學》第三單元“分子和原子”之前,學生在“蘇科版”初二《物理》下冊通過“放大率達1500萬倍的超級電子顯微鏡獲得的碳化硅分子的結構示意圖”、“用鼻子嗅氣味鑒別醋和醬油”、“酒精和水的混合”等等事例重點學習過分子的三特征,所以化學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分子的三特征應盡量簡化處理,可以通過球棍模型或者動畫模擬等多種教學手段強調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組,這樣的設計更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突出教學重點。

1.3 原子的構成

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初三《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一的教學重難點之一就是“原子的結構及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之間的關系”。但實際上在初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边@部分內容中,書中不僅詳細講解了原子的結構,還把探究微觀粒子的歷史人物從湯姆生到盧瑟福都比較系統地列出。因此學生在學習化學這部分內容時已經具有了較好的原子結構的知識儲備,化學教師可以借用物理書上的“盧瑟福用巧妙的實驗方法收集到原子內部的信息”這句話作為這節(jié)課的引言,把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的故事結合圖片或動畫娓娓道來,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實驗的三個現象。這樣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又鍛煉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物質的導電性

在“蘇科版”的初三《物理》上冊85頁,書中提到“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石墨、以及酸、堿、鹽的水溶液等”,并且學生通過相關習題強化鞏固過溶液的導電性。這對初三化學“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是一個很好的知識鋪墊,所以化學課上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換個角度從微觀解釋酸堿溶液導電的原因,在這里甚至可以把教材內容靈活處理一下,將鹽的概念提前到這里,便于酸堿鹽知識的對比,這樣的更改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系統化。

1.5 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

初中物理學習中明確提出控制變量法:“在研究某個因素的影響時,只改變這個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量不變,從而確定這個因素是否影響實驗結果”,并且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等很多初中物理實驗中,學生曾多次利用控制變量法設計物理實驗方案,對這個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化學教師在初三化學教學中,涉及到有關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時,比如在實驗“CO2溶于水有沒有發(fā)生化學變化”、“鐵制品銹蝕的條件”中,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找變量、設計實驗,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師才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

2 初中物理中值得商榷的內容

由于學生知識所限,初中物理教材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嚴謹的知識,化學教師要及時更正可能有的前概念,避免學生可能出現的混淆。

(1)對于“物質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學完初二物理后都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因此在進行初三《化學》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的教學時,必須強調“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等粒子構成”,必要時可以展示相關的球棍模型或者圖形予以強化更正。

(2)對于“化合物分子”和“單質分子”,“蘇科版”的初二《物理》下冊是這樣定義的:“由不同原子構成的分子稱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由相同原子構成的分子稱為單質分子,如碳原子構成的金剛石就是一種單質?!边@部分內容有這樣兩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對于“化合物分子”和“單質分子”的定義有些狹隘,因為有些化合物和單質根本不存在分子,比如常見的氯化鈉及金屬單質。所以初三化學中并不需要從微觀角度給化合物和單質下定義,只要求學生會辨別化合物和單質的微觀圖示。

其二,對于“單質分子”,物理書中出現了“金剛石分子和石墨分子”,并且注明“這些就是碳原子構成的不同結構的單質分子。”這樣的說法在化學上是不準確的,因為金剛石和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不存在單質分子。所以我們化學教師在初三《化學》第六單元講到碳單質這部分內容時,要特別注意糾正學生這種錯誤認識,強調金剛石和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

初三化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及課程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學生學過什么、知道什么;不僅要加強初中化學和物理、生物、地理學科之間的聯系,還應注意化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聯系。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溝通“教與學”,使學生在已有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全面的認識,形成良好的教學共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九年級化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八、九年級物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第9篇:初二物理實驗題范文

一、現狀分析

1.教育思想落后。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物理課程的內容作了很大調整,特別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實驗的數量大大增加,實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學校在實驗室的建設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實驗器材的數量增加了,質量提高了,多媒體走進了課堂,為開好實驗課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但是,不少學校的領導、教師對物理實驗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實驗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實驗的能力和素質。類似“老師在黑板上調天平,學生在練習本上連電路”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大概是由于做實驗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講實驗耗時少見效快的緣故。有些學校的領導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只顧眼前所謂的“教學質量”,不顧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對這種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能考高分就行。

2.教師動手能力差,學生的實驗基礎差。

一部分老教師不愿做實驗是怕實驗不成功,耽誤時間。教師長期不做實驗,動手能力就差。在物理教師隊伍中不會換接保險絲、不會鋪設簡單照明電路的大有人在。如有的教師做演示實驗時,未能明確告訴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現象,怎樣把觀察到的現象與要驗證的規(guī)律聯系起來,只是要求學生把這些現象的結論記住背會,簡單地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上。學生不能把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與得出的結論有機結合起來,出現了實驗與結論“兩張皮”的現象。學生實驗也是如此。學生做實驗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他們做實驗大多抱著好奇的心理,甚至有的學生做實驗時連實驗步驟都不知道,缺乏主動性。至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的目的根本得不到落實。

二、對策研究

1.提高教師對實驗重要性的認識。

不重視實驗,不能只歸咎于學校和教師,這是整個中國教育的一大失誤。楊振寧教授在比較中美教育的差異時曾指出:“中國學生的共性是在考場上得心應手,在實驗室里手足無措。中國留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比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學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他在分析原因時說:“美國學生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边@就告誡我們,為了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更為了實現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而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對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實事求是地制定出確實可行的管理辦法,想方設法增加投入,改善師生的實驗條件,客觀地認定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付出的勞動,千方百計調動物理教師做實驗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步形成一種“勤做、樂做”和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實驗教學工作的良好氛圍。

2.加強教師的實驗技能培訓。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出去看一看,參加實驗技能的培訓活動。請本地區(qū)善于動手操作且有豐富實驗教學經驗的教師講示范課。要把校外學習和校本培訓結合起來。建議上級業(yè)務部門多舉辦一些針對性強的實驗培訓活動,多組織一些實驗技能競賽活動。為教師盡快適應新的實驗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3.加大物理實驗教學的考核力度。

為了使師生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必須加大實驗的考核力度。首先對教師進行考核。學校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開展系列達標活動,對教師的實驗技能進行考核。達標課中,對教師教學能力考核項目中就包括對教師實驗操作能力的考核,操作不過關的教師視其教學能力不達標。平時也要加大檢查、督促的力度。建議在中考試題中除筆試外也要適當加入考查實驗操作技能的試題,徹底扭轉教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考試背實驗的不合理現象。

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興趣。

(1)從基礎年級抓起。初二年級是學習物理的初始年級,教師在講序言時,就要讓學生走進實驗室,讓他們接觸實驗的基本儀器、模型,了解一些常用儀器,教給他們簡單的觀察和使用方法。如觀察量筒與量杯的區(qū)別;知道天平與彈簧測力計的構造與用途,使學生對實驗有一種熟悉感;做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使學生對物理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

(2)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常識,從我們的衣、食、住、行中走向物理;了解科技含量大、技術密集的企業(yè)、現代化交通等尖端技術領域都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識,讓學生從中了解學習物理的價值和意義,使他們從小就知道,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尖端技術,處處都有物理,時時都用到物理,所有這些都有物理實驗的功勞。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一些研究性課題。比如學習了《熱機的效率》以后,就可以《提高熱機的效率,減小環(huán)境污染》為題,有目的、有計劃地要求學生展開調查研究。

5.實踐與創(chuàng)新結合。

許多實驗不見得一定要嚴格遵守教材上提供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對實驗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并根據疑問設計或改變實驗的步驟或者是實驗器材。以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的關系為例:在電路中聯入一段電阻絲,串聯電流表,改變電阻絲的長度,觀察電流表讀數的變化情況,由于電流變化不大,電流表讀數變化不易觀察,改為串聯小燈泡,小燈泡亮度變化易觀察,可達到實驗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