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謝師感恩詞范文

謝師感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謝師感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謝師感恩詞

第1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我對犧牲休息時間來聽我胡說八道的每一位日升昌朋友,無論是董事長、總裁,無論是集團的高層還是基層普通員工以及保潔、保安工作人員,我都要真誠地向你們道一聲:謝謝你們!

由此,我們便推出了大家要共同討論的話題:用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

第一個話題:感恩的內涵是什么?

我個人理解感恩有兩重意思:一是忠孝,這是最神圣、滲透到骨髓和血液的感恩。忠是對國家、對民族、對黨,其中也包括我們所在的職業(yè)崗位的一種崇敬甚至獻身精神;孝是對先人、尤其是生我者養(yǎng)我者的一種最高感恩方式。忠孝這個話題太大,我們暫且不談。

二是感恩和感謝,感恩的初級階段是感謝。為什么感謝是感恩的初級階段呢?因為感謝是用口來說的,屬于有口無心或者說是一種禮貌。比如說:迷路之人問道于人,道上一聲謝謝,事后或許還能記得這個事,但對一個人的人生并無多大影響;又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辦完一件事情后,都會對為你提供幫助的人習慣性和禮貌性地說上一句謝謝!

那么,感恩是感謝的升華,從謝字到恩字是從口到心的最高境界。為什么恩字是由因字和心字組成?那必定是有某個人因為某件事成就了你,在你由心底里發(fā)出的敬重和感激,你感恩的對象最重要的元素是他首先被你所敬重,在你一生中都不能忘懷的人。比如說日升昌、歐吉陽、歐錦堂都會給每一個日升昌人的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其實感恩一詞并不是中國人最早發(fā)明的,中國古代并沒有這個詞?!掇o?!分?ldquo;感恩”一詞僅是海南的一個地名,沒有其它解釋。中國古代典籍中從未查出這個詞,現代所說古人的“感恩”,準確的說是“報恩”,二者是有不同的?!冬F代漢語詞典》對“感恩”一詞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1863年,美國總統(tǒng)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jié)。這是一個充滿感謝和愛的節(jié)日。美國人歡聚一堂,進行一次特殊的祈禱,感謝、頌揚上蒼在過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非但如此,它更成為一種社會活動,超市門口放個大筐,讓人們留下一份食品給那些食不果腹的窮人,政府機關、學校和教堂準備大量的食物,敞開大門,分發(fā)給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更可貴的,平時里無憂無慮的孩子在這一天卻極其認真地挨家挨戶敲開鄰居的家門,募集食品。也就從小培養(yǎng)了幫助窮人的意識,給了他們自己和所有美國人行善的機會“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后來中國的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等,其實都是西方感恩節(jié)在中國的一種表達方式。

第二個話題:我們?yōu)槭裁匆卸鳎?/p>

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下面這段對話極其有趣且令人感動:

“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經將你永久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嗎?”在一次學術報告后,一名記者對數學大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師的臉上充滿微笑,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后,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

3根手指和一個能思維的大腦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動的部件。這個人生的斗士,這個智慧的英雄,除了他超人的意志之外還靠什么?靠的是愛,還靠的是高科技。沒有愛他的人的照顧,盧伽雷病也許他在生病之初就與世長辭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不能動彈,但可以說話,才得以口述完成他的巨著。我國史學大師陳xx的巨著《柳如是別傳》和著名哲學家馮xx的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也都是在雙目失明或雙目視物不清的情況下全憑口述而“寫”出來的。

可霍金只有僅僅3根能微弱活動的手指和一雙不會說話的眼睛,沒有計算機,他怎么去表達他的思想;還能將他的智慧發(fā)揮出來嗎?沒有發(fā)達的醫(yī)學,他僅僅能活動的3根手指如何總能動彈?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他微弱的3根手指又如何能產生偉大的學問?成功的喜悅,勝利的光環(huán),常常會令人忘乎所以,但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

第2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感恩教育;行為示范;思想品德

感恩不僅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品德。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長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的感恩情懷得到升華,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一、感恩教育淡薄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當代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持“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育兒理念,對子女有求必應,過分溺愛,致使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識非常強,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且,父母的全身心付出被子女認為是理所當然。

(二)學校因素

在升學壓力下,大多數學校側重于學生的智育,思想品德教育多局限于思想品德課堂上,處于相對孤立、封閉的狀態(tài),缺乏與社會的聯系,難以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與實現自身價值的關系,體驗不到德育成果的快樂。

(三)社會因素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負面因素的影響。如偷竊公共財產、啃老、救人反遭誣陷等丑惡現象。學生通過電視、網絡等途徑獲取這些負面的信息很容易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若不及時引導學生對這些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就會造成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

二、感恩意識淡薄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師德修養(yǎng),在行為示范中開展感恩教育

人格示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良好的人格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教育作用。對于處于品德養(yǎng)成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師德修養(yǎng)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當學生幫助教師做完一件事時,教師要真誠地說一聲“謝謝”;當學生積極開展大掃除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勞動成果表示肯定等。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學生進行人格和行為的感恩示范,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挖掘教材內容,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

思想品德課是通過專門的道德課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理論,如果教學得法,思想品德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在思想品德課上開展感恩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內容大多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想要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優(yōu)勢,挖掘其中的感恩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教材當中所提供的感恩信息。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家人的愛”時,筆者讓學生暢談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通過圖片或短片加深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情懷,讓學生學會尊敬長輩、認真學習、追求進步、幫忙干力所能及的家務等都是感恩父母的方式。

(三)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

課堂教學能迅速地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但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通過長期的熏陶和積累才能形成。感恩教育應滲透在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中。各科教材包含大量的感恩素材,這些素材都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教師在開展各科教學時,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強化學生的感恩情懷,引導學生開展感恩活動。各科感恩教學的巧妙結合能夠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當中,加深學生對感恩教育的理解。

(四)結合現實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學校每天都會發(fā)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教師要抓實事,及時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素材,越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學校當中,經常有學生互幫互助、拾金不昧、團結合作等,教師應及時做好工作日記,對學生的在校情況進行登記,并利用班會讓學生討論,開展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

(五)積極與家長溝通合作,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關鍵作用。忽視了家庭感恩教育,學校的感恩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學校要利用家長會、校訊通與家長取得溝通,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例如,家長要積極與子女溝通,互相理解,要適當地放手,讓子女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子女幫助家長做事情時,家長要及時道謝,教育子女要尊老愛幼,在外出游玩時愛護環(huán)境等。家庭感恩教育應緊密聯系實際,避免形式主義。開展家庭感恩教育能夠與學校的感恩教育相呼應,從而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傊?,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回饋社會。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言傳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并積極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內化為行動,將感恩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1]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30-33.

第3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195-01

摘要:現今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家長都圍繞著一個孩子在轉,祖父母輩的、父母輩是溺愛有加,無疑養(yǎng)成了大多數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長輩們寵愛自己、關心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懂得如何去珍惜這份愛和關懷,更不懂得自己也應該為成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親近、關心自己的成人。這是孩子情感的缺口。一絲絲寒風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在“三八”婦女節(jié)悄然而至之前,我以關心媽媽送媽媽禮物為情感線索,以“我給媽媽送禮物”為切入口,告訴孩子我們將和媽媽一起開展“我愛媽媽”的親子活動,讓孩子們去觀察、了解媽媽的需要,如何為媽媽做點什么,使孩子們發(fā)自內心地為媽媽送上一份禮物,從而激發(fā)孩子們親近、體貼、關愛成人的美好情感,讓他們從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滿足,同時這也是一個對孩子們關心、親近成人的美好情感促進和發(fā)展的良好教育契機。相信這個美好的情感對孩子們的未來發(fā)展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感恩教育;親子活動;我的好媽媽;春天的腳步;大自然

這次親子活動奶奶們也非常樂意參加,雖然媽媽都很忙,但是她們都抽出空來,請假來幼兒園參加活動。在這次親子活動中感人的場面很多。第一個是在幼兒表演歌曲《我的好媽媽》的時候小朋友端了茶杯給媽媽喝茶、給媽媽捶背,還給了媽媽甜甜的吻。有的媽媽感動的都流下的眼淚。在現在科技發(fā)展的時代成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業(yè),大部分幼兒連晚上睡覺都是和爺爺奶奶睡的,就別說和媽媽的交流了,所以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媽媽和孩子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孩子和媽媽都享受了濃濃的親情。

第二個是游戲心有靈犀。要求孩子說出一些關于媽媽的愛好、工作等。雖然媽媽都忙于工作但是對于自己的孩子還是比較了解的喜歡吃什么?喜歡玩什么?都能很好的給予,但是作為一名教育者不光是要讓家長感動更重要的目的還是在于讓孩子知道感恩。所以當老師剛剛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都搖頭說老師這個問題肯定不會的。其實在活動之前我們已經做了一張調查表有的家長只是不知道而已。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正確的說出媽媽的愛好、工作的時候她們覺得很驚奇。那種帶著驚奇、帶著滿足的表情到現在還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中。

第三個是游戲大手拉小手,家長和孩子相隔一塊黑布,在布上只有一條能伸過一直手的縫,家長要去掉首飾讓孩子去拉住自己媽媽的手。在設計這個游戲的時候我估計一定會有很多小朋友找錯,但是結果剛剛相反很多小朋友都能準確的抓住媽媽的手、奶奶的手。到黑布掉下去的那一霎那很多的媽媽都紅了眼。特別是班上幾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所以奶奶看見自己的孩子找對了都情不自禁的抱住了孩子,激動的親了好多下。嘴里還一直念叨:寶寶你怎么找到的,奶奶的手會一直拉著你。我們老師和其她的家長看了都很心酸和感動。

最后一個是孩子給媽媽送禮物自己做的小紅花,孩子們親手制作了小紅花,媽媽們被深深感動。孩子們拿著親手制作的小紅花,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媽媽,我有多愛你”;幫媽媽洗洗臉、梳梳頭、擦擦手、搓搓腳,用自己小小的行動,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感恩,自己對媽媽的愛。歲月更迭、世遷,不變的是美好的心。

第4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高校;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措施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tǒng)美德。但這一傳統(tǒng)美德卻在如今漸漸被當代大學生們所忘卻。高等學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場所,而在其中就讀的大學生則是我國未來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所以,十分有必要在高等學校開展感恩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感恩意識,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感恩教育的基本內涵

所謂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應用相應的教育手段以及方法,對受教育者有目的與有步驟地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等方面的一種人文教育。感恩教育主要有以下兩個層次:

一為認知層次,通過認識與了解自身得到的恩惠與方便,從而在受教育者的內心中產生一種認可;

二為情感層次,是以認知為基礎而產生出一種愉悅與幸福的情感,并且轉化成為報恩、施恩等行為,并且形成樂善好施、甘于奉獻等良好習慣。以上兩個層次是相輔相成的,從而建立起一個有機的整體。感恩教育能夠彌補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夠豐富的問題,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激發(fā)大學生群體的感恩意識,并且消除其自私心態(tài),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工作。

二、大學生群體感恩意識現狀

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狀況主流是積極向上的,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種形式的社會思潮與價值觀不斷沖擊著青年學生的思想。一部分大學生在相當程度上具有理想觀模糊、價值觀扭曲、社會責任感欠缺、團結意識差等一系列的問題,突出反映在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不斷淡化。一部分大學生完全將自我作為中心,將父母的辛苦付出以及他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的,忽視了親情、友情以及師生之情,在精神上出現了真空狀態(tài)。

三、高校開展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引導大學生建立感恩意識

開展感恩教育,必須讓學生們意識到其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天經地義的,美好的未來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高等院校應當積極組織師生、員工學習感恩的觀念,讓學生們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意識,努力引導大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感恩,也不能由于報恩而付出個人的終身幸福,更不能由于報恩心理而損害他人或者社會公眾利益。要讓大學生們能夠有平和自然的施恩之心,懂得別人之所以會幫助自己是因為有美好的心靈而且力所能及,對于無法幫助自己的人則應當體諒其難處。

2.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感恩文化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實施感恩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然而混雜其中的也有大量的封建迷信的愚昧思想。同時,隨著國門的打開和市場經濟的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也為我國社會帶來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盛行,導致不講求誠信的現象屢屢發(fā)生,這就會影響到大學生群體對于社會的認識,由此而造成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遭受到巨大的沖擊。因此,我們看到了大量“知恩不報”,甚至于“恩將仇報”的事件。這就說明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針,從而批判性地吸收我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感恩精髓,不僅要摒棄我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那些不合時宜的盲目報恩觀念,而且還應當充分發(fā)揮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報恩精神之要義,進而發(fā)揚光大。立足于感恩教育,能夠讓大學生以學會感恩為榮,從而幫助其從現在起就努力樹立起社會主義榮辱觀。

3.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

在高校各專業(yè)教學中,任課教師應當結合具體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融入感恩教育的內容。

一是高校應當緊緊抓住“兩課”教學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來融入感恩教育,積極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感恩意識,從而讓教學內容更為貼近其實際生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堅持全員參與與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并且充分注重于提升教師所具有的示范性作用,就能夠讓大學生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牢記感恩思想,并在成長和進步之中牢牢地記住報恩意識,從而教育學生學會知恩與施恩,從而成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新型人才,并且加深大學生對于感恩的理解,融洽相互之間的人際關系以及大學校園氛圍。

二是高等院校應當以感恩教育為基礎,加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梢酝ㄟ^組織大學生觀看道德典型事跡報告會、開設感恩知識專題講座、辯論競賽等形式,幫助高校學生明確了解什么是感恩,為何要感恩,如何去感恩等等,從而幫助當代大學生夯實起更加穩(wěn)固的思想道德基礎。

4.形成濃郁的高校感恩文化氛圍

高等院校校園感恩文化具有豐富性、彌散性以及潛隱性等鮮明特點,能夠隨時隨刻地向置身于其中的大學生們能夠融入個人的價值觀念,并且影響著其思想觀念以及行為習慣。因此,在對大學生群體實施感恩教育時,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與挖掘其中所蘊涵著的感恩教育因素,比如,可以充分運用高等院校校園當中的花、草、樹、木,校園中獨特的建筑布局等物質性載體,把那些具有尊師敬教、尊老愛幼、珍惜光陰之類等名言警句、名人事跡等安插到其中,讓校園中處處充滿感恩的美德。在本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當中,也要把感恩觀念以及行為融入其中,建立起和諧的校園感恩制度文化。要充分運用教師節(jié)、老人節(jié)、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之機,舉辦形式豐富的學術演講、專題報告會、文體活動等,形成濃郁的感恩文化氛圍,從而提高大學生們的感恩情感。

5.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高校教師應當在日常工作當中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感恩情感,強化德育教育過程中的情感關懷。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出教師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他們應當常懷感恩之心,并把感恩精神升華為一種立足教育、回報社會的敬業(yè)精神,用自身的愛來善待學生。一旦大學生出現疑惑與困難之時,教師應當立即出現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其感受到關愛,體會到溫暖。同時,德育教育的雙方并非是簡單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當在和學生進行交流與談話的過程中尤其強調雙方之間在情感上的溝通以及體驗交流,從而共享生活當中的感悟以及情感心得,并在共同交流之中得到提高。

總的來說,對大學生群體實施感恩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中急需開拓的一個重要的新領域。筆者堅信,在社會、高校、大學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形成合力,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感恩意識,幫助其塑造起更為健全的人格,從而真正成為具有較高道德品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謝納澤.大學生感恩教育相關問題研究[J].社科縱橫,2007(12).

[2]龐明珍.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人才培養(yǎng),2007(16).

[3]李曉杰.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與重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

第5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 感恩教育 德育實效

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陶志瓊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p>

1 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道德價值取向,是道德價值的源泉,家庭、社會和諧的根基。所以對中小學生開展“感恩教育”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1 感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民族是一個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中華文化的骨子里就有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感恩情愫。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忠孝雙全”、“望云思親”、“上書救父”、“彩衣養(yǎng)親”等關于感恩的故事,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對“報恩”的認同和崇尚。中國的感恩思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們不斷繼承和發(fā)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父母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同事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應該通過感恩教育,樹立起知恩圖報的社會風范,讓這個世界充滿友愛,以期實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大和諧,進而升華我們的人格魅力,輝煌我們的民族精神。

1.2 感恩教育符合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近年來,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響,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當代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呈現出以下明顯的特點:現在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也不太關心對他人的感恩。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他們浪費糧食,大手大腳花父母親的血汗錢,對父母的饋贈從不言謝,對朋友的幫助少有道謝。稍有不如意便大發(fā)牢騷,總覺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會太不公平,動輒訴諸暴力,或以死相脅,一不小心就走入兩個極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內向自卑……仔細分析這些特點,我們會發(fā)現,他們內心深處最為缺少的就是感恩。因為缺少感恩,才會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為缺少感恩,才會身在福中,不知幸福;因為缺少感恩,才會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因此,感恩教育是糾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差的最佳切入點。

1.3 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引導被教育者對社會心存感恩,了解人與社會緊密相連,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集體主義意識,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他人的幫助與關心心存感恩,領悟人與人之間關愛的真諦,可以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人際交往素質,與他人和諧相處;對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可以培養(yǎng)人們積極的環(huán)保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青少年群體中的忘恩負義現象,盡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劇,而且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責任意識、自尊意識和自立意識,幫助我們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從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這正是學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意義。因此把“感恩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對全體學生全方位地實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切實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實處,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 實施感恩教育的實踐初探

2.1 通過多渠道了解感恩,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讓學生了解感恩,可以通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各科教材,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蘊含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tǒng)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過報刊、學校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媒體觀察感恩事件;通過自然災害事件如地震、冰雪等的報道來讓學生感悟人生;利用班會課時間結合社會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開討論,在班級中樹立感恩的基本意識,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才能讓學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

2.2 豐富校園文化,培養(yǎng)感恩之心,陶冶學生感恩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梢酝ㄟ^開展發(fā)表感恩宣言、寫感恩家書、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同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學校的感恩文化周里,組織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制作各種精美的感恩卡,寫上各種表達感恩的話語:感謝老師、感謝同學、感謝校園清潔工,并把這些五彩斑斕的感恩卡懸掛在美麗的校園中。有的班級制作大的橫幅懸掛在校園,整個校園到處充滿濃濃的感恩之情,師生的心靈在此時得到了升華。同時,以信件為載體,組織學生給需要感謝的人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從未表達的感情,封封載滿感恩之心的感恩信飛向家庭、學校和社會,迅速得到了來自各方的強烈反響。由此,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了,同時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也促進整個學校的和諧。

2.3 通過感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這也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言傳身教、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之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如:作為學生,履行學生的基本義務,遵守學?;疽?guī)范;在班級大掃除中,自己承包打掃任務,并對自己的勞動負責;要對值日的同學感恩,不隨地亂扔垃圾;要對幫助自己的同學感恩,多說謝謝;要懂得體會批評過自己的老師和家長,因為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好。作為兒女,在父母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每周主動打掃一次家里的衛(wèi)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等,來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謝。在這些活動中,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場景,一句句動人心弦的話語,一個個真誠會心的微笑,都成為“感恩”這首主題歌中最強有力的音符。

3 實施感恩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 強調感恩教育的科學性,不斷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這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種精心選擇、設計的情境之中。教師不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還要聯系社會實踐,聯系學生思想實際,進行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3.2 重視感恩教育的開放性,提高家長、社會的配合力度。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只靠學校單方面努力還難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長、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會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3 遵循感恩教育的規(guī)律性,及時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在學校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的選擇也要適合學生年齡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是一味灌輸如何重要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可能有差距,老師要意識到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3.4 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時時刻刻做到尊重學生,一視同仁。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現代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關心學生,學生才會將心里話說出來。

總之,實施感恩教育,是弘揚民族精神,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積極開展“八榮八恥”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認真搞好感恩教育作為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教育科學

第6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感動;感恩;責任;意識

一、讓學生體悟感動

現在的許多小學生是家里的“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己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勞,而父母對孩子們提出的要求總是最大限度地予以滿足,從而養(yǎng)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伸手派”。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首先應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書包”“幫父母拖地”等作為家庭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許多學生做了這特殊的作業(yè)后,體會到自己的媽媽早晨幫自己穿衣,給自己喂飯,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又忙于干家務,真不容易,使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老師可以趁熱打鐵,給學生講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鳥獸都能如此,何況人呢?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當涌泉相報。告訴學生,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又怎能對他人、社會感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又怎能愛他人、愛祖國?老師教育學生在父母生日或節(jié)日時送上自己自制的賀卡;寫一封感謝父母的信;為父母做一件他們早已忽略的事;每天在家給自己設立一個勞動崗位,分擔家務勞動。其次,學校還邀請了故事員來學校講感恩故事,啟發(fā)學生知恩圖報。在班級還發(fā)動學生觀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和家務勞動,了解家長的辛勞,正確看待家長對自己的關愛,并在班隊活動中交流心得體會,從而讓學生感受愛心、理解愛心,逐步產生回報愛心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把農民辛勤勞動的場面、工人干活的場景攝成錄像,

經過教師的解說,讓孩子們平時熟視無睹的畫面變得鮮活起來。學生會深受感染,認識到除了父母和老師,在學校、在社會還有許多人為自己做事,引導學生去感謝這些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感

謝這些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人,尊重他們的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永遠對他們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同時,學校還舉行故事比賽、專欄展示、文藝表演等活動,以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情感。

二、讓學生學會感恩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早在《詩經》中就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知恩圖報”中就有體現了。這些中華民族傳承多年的古老文化,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曾經為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起到很好的作用。

因此,感恩應該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和基本素養(yǎng),應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要求。不懂感動的人也就失去了人的基本感情;不懂感恩的人同樣也喪失了愛的感情基礎,不懂感恩或者不會感恩甚至“忘恩負義”,必然使社會道德標準缺失,必然遭到輿論和社會的唾棄。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只有懂得付出,才能收獲感恩。只有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才會懂得回報父母生養(yǎng)之恩,才會懂得珍惜老師教育之恩,才會懂得去關心他人,回報社會。

在班級組織學生開展“學會感恩”活動,每位學生挑選出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和最感恩的一個人在班級里進行交流,最后由全班學生推選出幾件最感恩的事情,打印出來張貼在學習園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了師生、同學、家長和孩子間的深情厚誼,從中體味一起努力拼搏的快樂。

隨著活動的開展和深入,學生漸漸明白了,“最開始是從父母那里學會被愛和愛,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開始懂得如何把這份愛傳遞給身邊的朋友甚至是陌生的人,學會去愛這個世界”。通過活動,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了,責任意識和為他人奉獻的意識更高了。

三、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

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系列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善心和責任心。如:班級組織開展關于責任心的大討論,幫助學生懂得在學校好好學習、團結友愛、行為規(guī)范的責任,在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父母長輩的責任,在社會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責任。

學校對學生提出“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覺鍛煉,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并把它貫徹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承擔責任的精神。如:小到給父母端一杯熱茶,洗一次腳,做一次家務,給別人一個微笑、加入志愿者隊伍、隨手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大到學會自理,學會自強。老師指導學生訂一份學習計劃,為班級制訂一個公約,為孤寡老人獻愛心,從小事做起,逐步讓學生克服依賴心理,承擔起班級和學校的經常性工作任務。開學初,各班民主推選班干部,除班干部以外,班級可多設置一些崗位,如:科代表、學習小組長、值日小組長、保潔員、電教設施管理員等。許多班級采取崗位輪值制,使每個學生都能擔任一定的工作,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學生的情感是可塑的,學生的情感是感人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舍得傾注培育和引導的愛心和耐心,那么,我們收獲的必定也是感動的。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3]胡守棻.德育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第7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 民族地區(qū)高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感恩教育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用于助學的財政撥款每年都在遞增,社會上有不少愛心人士、民間機構和企業(yè)對在校學生或慈善捐贈或設立各項獎助學金,學校更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此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yè),成長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懷有感恩的心積極地回報社會、回報他人,但也有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到資助卻不感恩,關于這方面的報道頻頻出現于新聞媒體,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

一、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主要表現

(一)被遺失的父母養(yǎng)育之恩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但是在當今社會,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脫離了父母的視線和約束,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拋之腦后,追求享受,放縱消費,無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錢,把父母給的學費用于上網,購買高檔手機等高消費商品,大肆揮霍。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多向家人要錢物,不惜虛報或是挪用學費,還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思想不求上進,學習不求進取,在生活中卻盲目攀比,超前消費,不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條件,反而抱怨父母家人沒有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淡漠甚至仇視家人,忘卻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二)被淡化的學校教導之恩

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成才,高校教師付出了辛勤勞動,可還是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卻不理解老師們的良苦用心,反而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表示出反感、厭煩的情緒。他們不僅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有的人反而還辱罵老師。調查顯示,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問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老師作為仇視的對象進行報復,完全忘記了老師的教導之情。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歸結為個人因素,對學校老師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甚至惡意拖欠學費,畢業(yè)后不能用實際行動為母校爭光,徹底忘記了“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的錚錚誓言,淡化了學校的教導之恩。

(三)被冷落的社會關愛之恩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他人的關愛之中,都應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前行??墒?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冷漠、自私、世故,社會責任感淡化,在受到社會或慈善機構的資助后,從來不主動給資助者打電話、寫信,匯報自己的近況,對其資助表示感謝;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自己獲得國家或是學校的獎助學金是理所應當的,并以自身貧困為由,恨不能獨得所有的資助項目,以致參加活動,也是以利益為出發(fā)點,對自己有利的,就跟同學爭搶,而對自己無利的事情,從不愿參加。有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當獲得資助時毫不感激,還因受助名額的有限而“爭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有的嫌資助金額太少而怨聲載道,卻從不曾想到國家、社會、學校為了給予他們補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花多少的心血。還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甚至惡意拖欠國家貸款,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順利進行,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嚴重缺失,冷落了社會的關愛之恩。

二、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有所偏失的家庭教育

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認為父母為兒女付出是應當的,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從而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而另一部分父母更是常年在外,忙于生計,根本就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因此,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某些資助只是富人彰顯自己能力、炫富而已,認為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拿小部分出來捐贈、資助等是理所應當的;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貧困是一種恥辱,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接受這種純金錢上的資助也是一種“恥辱”;還有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自己貧困,學校、社會就應該關心照顧,而一旦覺得自己得到的關心和照顧沒有別人多時,或是因自身的貧困沒有得到符合自己心中合理的待遇時,心理便產生極大的落差,這種不平衡的內心很難產生感恩回報的想法。

(二)有所脫節(jié)的學校教育

當前,學校教育多是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關心最多的是學生升學、就業(yè)問題,而感恩教育經常被忽略。高校的資助制度不太健全,學生獲得了一部分的經濟資助,但精神上、生活上卻沒有得到合理的、科學的指導,這些都不利于培養(yǎng)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

(三)有所弱化的社會教育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的急劇轉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而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尤其是對金錢的追求觀念,嚴重影響了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使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也變得勢利和冷漠,從而導致感恩意識的弱化與缺失。

(四)有所缺失的自我教育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主意識、權力意識強烈,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能力較差。一些學生自立意識、責任觀念淡薄,依賴思想、享樂思想嚴重。他們認為父母、朋友和社會所給予他們的都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報答。總是要求別人做這做那,對自己要求卻不嚴格,遇到一點不順,就滿腹牢騷,抱怨社會對他們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問題,當然也就很難弄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三、加強民族地區(qū)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恩教育的主要路徑

作為地處民族地區(qū)的湖南省屬綜合性大學,吉首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多、貧困程度深,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49.76%,學校從實際出發(fā),在積極籌措資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多渠道、多元化經濟資助的基礎上,把感恩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分不同階段層層遞進,使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保持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一)在資助工作中強化感恩教育

學校以資助為平臺,積極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宣講國家的助學政策,讓學生了解不同資助的不同教育意義,以及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為此付出的努力,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無限關愛,并在資助過程中進行感恩教育。如宋祖英基金、香港精進基金等資助項目,學校在擬定資助項目的申請條件時,在政策上就體現了感恩導向,申請者在提出資助申請時,就有愛心宣言、個人感言等欄目,需要申請者填寫,并將該欄目作為資助的重要參考,在獲得資助后,還要求學生每一學年總結反饋,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當出現不良記錄時,將會影響他們的所受資助。學校還以香港精進基金資助獲得者為主體,成立了精進基金愛心社,廣泛吸納其他學生,組織支教、募捐、義務獻血等公益活動,讓受資助的學生充分認識到他們是在社會和他人的關愛下成長的,要將愛心積極傳遞下去。學校明確“經濟資助,精神推進”的思路,在認真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基礎上,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加勤工助學,同時通過開展網上感恩與誠信論壇、舉辦感恩誠信教育講座、播放誠信教育紀錄片、完成“感恩家庭作業(yè)”等方式,引導學生自立自強,用實際行動回報家庭、國家和社會。

(二)大力營造濃郁的感恩環(huán)境

當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學校對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進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結合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學”的辦學理念,即把吉首大學辦成一所“貼近普通民眾,造福平民百姓,直接為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大學”。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學校積極借環(huán)境進行宣傳教育,讓社會和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感恩之情,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三管齊下,營造濃郁的感恩氛圍,真正把感恩教育植入學生心中,變?yōu)橛行У男袆印?/p>

1.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感恩父母。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愛最多的便是父母,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學校大力開展以“孝”為主題的傳統(tǒng)感恩教育,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懂得父母承擔家庭重擔,省吃儉用地供他們上學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同時,廣大教師用言傳身教感染學生,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地看待自身環(huán)境及周圍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家的情懷,培養(yǎng)堅毅、獨立、樂觀的性格,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如精進基金愛心社在父親節(jié)舉辦了“父親,我想對你說……”征文比賽,在母親節(jié)等開展主題班會、主題團日等活動,同時學校還邀請家長到校參加座談會、畢業(yè)典禮等,見證學生的成長。很多學生通過活動都認識到:遠方的父母不需要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需要豪言壯語的承諾,需要的只是作為子女的一顆感恩的心、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聲問候。

2.積極投身學習實踐,感恩老師。在學生的成長中,凝結著教師的辛勤勞動。尊敬教師已成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重要表現。每逢三八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全校學生都會掀起尊師、謝師的。給老師發(fā)個短信,送束鮮花,問候一聲,給上課的老師送上一杯水,等等,都承載著學生們對老師辛勤工作的感謝。學生們還經常深入到教職工住宅區(qū),幫老師們打掃衛(wèi)生、修理家用電器。校學生會還與老教師們建立了“一幫一”互助小組,同老教師們聊天互動,現已成為校園社區(qū)的一大亮點。

3.弘揚互助友愛精神,感恩同學。同學是一生寶貴的財富,感恩同學更顯情真意濃。同學的熱情,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學的患難與共,幫自己跨過人生的重重困難。學校根據學生思想實際,不講空話講實話,講人生設計的基本原理,講自己和身邊人物的成長奮斗歷程,用現身說法的辦學教育啟迪學生。學校2006年度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張寶娣以《挑戰(zhàn)貧困?立志成才》為主題,就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逐步取得成功的事傳經授寶,使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共鳴,全國28所高校先后邀請她去演講。學校主動挖掘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的感人事跡,并將其藝術升華,排演成小品《兩根稻草》、戲劇《走馬京城》等文藝節(jié)目,對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啟迪教育。

4.回報黨和政府關心,感恩社會。黨和政府非常關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近些年來每年都安排了相當數量的獎學金、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也給予了多種形式的資助。學校先后組織開展了“感恩成才”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攝影比賽等活動,進一步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學生們自發(fā)組織了赴特殊教育學校、敬老院、鄉(xiāng)村小學等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三)利用實踐內化學生感恩品質

學校將感恩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大力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形成感恩品質。社會實踐是磨煉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學校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讓感恩意識進他們的耳,入他們的心,產生情感體驗,轉化為他們的內在品質。堅持“實事求是、創(chuàng)新(內容、機制)、可持續(xù)、易推廣、參與式”的原則和“制度創(chuàng)新、資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標,積極開展參與式培訓和實踐活動,著力提高困難學生的基本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展能力。積極組織和引導困難學生參加各種特色活動,讓困難學生在活動中走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在活動和工作中學會知恩、感恩和報恩。通過社區(qū)服務活動,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與施恩,不但鍛煉了實際動手能力,而且升華了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p>

參考文獻:

[1]尚道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8.

[2]唐.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師教學,2009.8.

[3]戴世琴,蒙平川.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國,2008.03.

第8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道德情感 高校貧困生 感恩意識教育

[作者簡介]謝瑩(1979— ),女,江蘇連云港人,鹽城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江蘇 鹽城 224051)王晶晶(1979— ),女,安徽銅陵人,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徽 蕪湖 241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弘揚大學生志愿精神”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2SJDFDY08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9—0057—02

所謂道德情感是個體基于一定的道德認識,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一種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tài)度體驗,它是一個人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處理相互道德關系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體驗到的心理活動。①道德情感是個體道德心理體系中最活躍而又最深沉的部分,是一切感恩行為按照預期目的發(fā)展并得以實施的主體保證。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逐年擴張,高校中貧困生的絕對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及德育問題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盡管國家、社會和學校實施諸多措施,不斷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但物質上的解困并不能完全實現精神上的幫扶,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淡漠、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象還時有發(fā)生。因此,應該在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中重視和加強道德情感教育。

一、以情育情,通過情感熏陶,引導高校貧困生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

所謂以情育情,是指教育者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對受教育者表達愛與真情,傳遞關懷和期望,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受教育者心靈上的激蕩,同時逐步產生深刻、堅定的信念,進而引發(fā)出道德行為的動力。

(一)通過親情教育,教育貧困大學生體會父母的不辭辛勞

1.家長要做到循循善誘,給予指導。首先,要通過生動事例,引導貧困大學生認識到感恩親情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勤工助學不僅鍛煉了自己,更能減輕父母的負擔;勤儉節(jié)約不僅規(guī)范了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且能夠少讓父母流淚滴汗;知冷懂暖不僅養(yǎng)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是讓父母少擔一分心;善待他人不僅為自己贏得真摯友誼,也是為父母帶來安慰;奮發(fā)上進不僅為自己爭得人生機會,更是給父母帶來希望和慰藉。

2.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榜樣示范。首先,家長要注重在表達愛的同時,關注子女的情感觀念培養(yǎng)。必須要讓子女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操勞,懂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子女面前要多講國家、社會和學校的關心和付出,培養(yǎng)其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感恩之心。其次,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感恩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其對待自身父母的態(tài)度、與親朋交往的密切程度等都會在大學生子女的心目中起著示范作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通過師生情教育,引導貧困大學生理解恩師的一片苦心

1.教育者要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首先,教育者要用自己的愛心開啟貧困大學生的情感之門。每一位貧困大學生因為其家庭狀況的特殊性,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教育者要敏銳地觀察到貧困大學生的細微情感需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給予耐心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其次,教育者要尊重和理解貧困大學生,努力成為他們人生發(fā)展的導師和生活中的朋友。要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平等的身份和良好的心態(tài)逐步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幫助他們駕馭和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隔閡。

2.教育者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懷。首先,教育者要切實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要學會運用大學生的表達方式與之溝通,比如利用 QQ 聊天工具、電子郵箱、個人博客、飛信等網絡平臺,增加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促進感情的融合。其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貧困生思想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力爭獲得學生們的廣泛支持,在全體學生中宣傳和樹立感恩思想。最后,改進并完善創(chuàng)新工作的能力。教育者要不斷更新觀念,掌握最新教育理念,革新工作方法,嘗試解決新的問題,并在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梳理方法,對新形勢下貧困大學生情感教育和感恩意識培養(yǎng)作出理性思考和歸納。

二、以知育情,通過知識引導,幫助高校貧困生全面理解感恩內涵

所謂以知育情,是指教育者通過實施系列教育活動,啟發(fā)受教育者對道德理念及內容的思考,豐富受教育者的感恩知識,分析和揭示道德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利用情感的理解性,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和評價能力。

(一)認知自我,塑造自我

1.要教育貧困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氣質類型,客觀評價以往的得失,綜合考慮自己的優(yōu)缺點,通過自我觀察來認識自己。其次,要把握自己與群體的關系,通過判斷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或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對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既不脫離實際地抬高自己,也不委曲求全地貶低自己。

2.要引導貧困大學生積極地悅納自我。這就要求貧困大學生在認同自己的基礎上,正視自己的短處,坦然對待失敗,揚長避短,不驕不躁,不因暫時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不因家境的貧寒而自暴自棄,也不因他人的成功而否定自己。勇于接受自己,腳踏實地,相信可以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贏得豐碩的人生。

3.要幫助貧困大學生科學地塑造自我。在奮斗目標的確立上,要按照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樹立明確的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在行為控制方面,要有意識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培養(yǎng)堅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抑制貪圖安逸、追求物欲、趨利避害等不良因素的誘惑和影響,保證自己向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fā)展;在情感發(fā)展方面,能夠從生活中不斷挖掘真、善、美的事物以豐富自己的內心情感,學會表達,學會分享,完善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質②。

(二)換位思考,善待他人

1.遵循與人交往的原則,學會換位思考。首先,貧困大學生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誠的原則,能夠做到誠心誠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夠懷著真心誠意的動機和態(tài)度與他人交往,取得他人的理解、接納和信任。其次,要遵循尊重的原則,能夠接納他人在性格特點、氣質類型、能力水平、知識范圍等方面與自己存在的差異,與他人交往時做到相互尊敬、相互謙讓、友好相等、和睦相處。最后,要遵循團結互利的原則,多替他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發(fā)揚奉獻精神,心胸寬廣,寬宏大量。最后,要遵循相互諒解的原則,以包容之心善待他人的冒犯,原諒別人的不足和過失,、互學互補,更好地完善自己。

2.培養(yǎng)良好習慣,真誠善待他人。首先,貧困大學生要學會真誠贊美,這里的“贊美”既包括贊美他人,也包括感恩外界事物和生活,要及時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感觸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發(fā)自肺腑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贊美與討好不同,贊美是對他人身上優(yōu)點和長處的肯定,是出于善良的愿望,是對外界真誠的流露。其次,貧困大學生要養(yǎng)成友善微笑的習慣。微笑會使相貌更加動人、聲音更加動聽,一個甜美的微笑會傳遞友誼和祝福,感染并激蕩起更多的微笑。同時,也要學會給自己微笑,這其中是認可,是歡欣,也是鞭策和鼓勵。

(三)感恩社會,貢獻價值

1.深入了解社會,提升社會責任感。首先,貧困大學生要全面感知社會,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對祖國大家庭充滿感情并心懷感恩。其次,要用愛國之心培養(yǎng)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激勵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只有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前途和命運的人,才會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后,要用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來增強社會責任感。貧困大學生應該積極發(fā)揚團隊精神,養(yǎng)成集體觀念,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奉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逐步培養(yǎng)自己作為集體成員的責任感,在校園的各種活動中承擔責任、鍛煉自己。

2.情系祖國發(fā)展,實現自身價值。首先,要刻苦學習,確立目標,用理想信念鞭策自己努力奮斗。全面深層的文化積累依靠長期的刻苦學習,這是貧困大學生成事立業(yè)的根本。如果因暫時的挫折、生活的貧困而失去了理想信念,那就失去了奮斗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在大學期間,必須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其次,要勇于創(chuàng)新,拓寬視野,切實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要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不斷學習,終生學習,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努力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掌握新技能,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鑄造無悔的青春、永恒的事業(yè)。

三、以境育情,通過情境教育,幫助貧困大學生強化感恩思想

所謂以境育情,是指教育者通過設置一定的內部、外部環(huán)境,利用情感的遷移性,對受教育者的內心情感施加暗示,逐漸強化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并對其道德行為進行修正和熏陶。

(一)凈化社會環(huán)境,營造道德情感氛圍

社會環(huán)境隨時隨地都在對人的道德情感施加一種無形的影響,人與環(huán)境的這種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我國目前正處于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生存、生活的方式和形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一變化深刻地沖擊并改變著道德發(fā)揮作用的社會背景和機制,從而使道德教育的權威性與制約作用受到了巨大影響,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弱化。為此,全社會要加強對感恩楷模及事跡的宣傳,讓輿論教導人、感化人。教育、宣傳、文藝、理論等部門要加大對社會中知恩、報恩等典型事跡的宣傳和頌揚,同時對于忘恩和負恩的反面事例要旗幟鮮明、措辭嚴厲地加以批評和鞭笞。要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及社會上熱心慈善事業(yè)的有識之士等請入校園,走入大學生中間宣傳教育,為貧困生樹立榜樣,讓每一個正在成長的貧困大學生都生活在知恩圖報的氛圍之中。

(二)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環(huán)境,啟動人文教育工程

1.美化校園環(huán)境,陶冶學生情操。校園環(huán)境是大學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環(huán)境和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載體。做好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工作,必須加強校園設施建設,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陶冶學生感恩情操。校園環(huán)境應本著“綠化、凈化、美化”的原則,利用校園中的建設布局、花草樹木、人物雕像、文化長廊等物質載體,將一些或意蘊深遠、或高雅脫俗、或感恩勵志的名言警句、書畫作品、名人典故貫穿于校園環(huán)境之中。這樣不僅使人賞心悅目、凈化心靈,更增強了校園環(huán)境的感染力,讓人在山色美景之中,得到情感的激勵,養(yǎng)成感恩的美德。

2.重視校園文化,積淀人文底蘊。大學文化是對大學本質、大學功能和大學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和價值追求的集中反映,表現為在特定范圍內較為穩(wěn)定地存在的共同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③從表現形式上看,校風、校訓、校歌、?;?、辦學歷史、學術氛圍都反映著一所學校的人文底蘊和育人內涵。大學文化建設要本著公平、客觀、科學、規(guī)范、民主的宗旨,牢固樹立以德治校、以情育人的思想,突出以人為本的服務和管理理念,營造自由寬松、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友愛、團結合作、民主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并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和復雜的學生思想實際,主動發(fā)揮導向、教養(yǎng)、熏陶等功能,全力打造服務學生成人成才的良好平臺。

(三)健全課堂教育育人功能,多渠道豐富情感教育內容

1.活躍課堂氛圍,建立情感溝通渠道。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在寬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不僅可以增強記憶力、活躍思維,而且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其道德情感品質。首先,要建立尊師愛生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真摯的感情來感染學生,以寬容的心態(tài)接納學生,彼此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情感橋梁,引發(fā)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其次,教師要善于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進行情感激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嚴謹簡潔、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進行課堂講解,對學生保持親切和藹的笑容和充滿期待的目光,使學生從心靈上感受到教師的肯定、尊重和信任。

2.合理設置課堂教學情境,深入開展情感道德教育。設置課堂教學情境,引導自我內化教育,是實現道德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學資源有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素,時刻注意將鮮活的社會生活引入課堂,注重課內外結合,創(chuàng)設情景或適時走出課堂,參與課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④。同時,要注重提升授課方法,盡量采用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情景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并在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過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因素,以提升和優(yōu)化教學效果。

(四)深入開展實踐活動,倡導在現實情境中樹立道德情感

美國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認為,“道德既不是由外部強制所致的內化過程, 也不是生物學成熟的自然結果, 而是在個體與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活動與實踐中逐步構建起來的?!痹诟卸魇┙痰倪^程中,高校要力爭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和灌輸方式,變抽象理論為具體事例,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活動中去體驗和感悟。只有在現實情境中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與具有緘默特征的情感、思想、修養(yǎng)、品德等交融在一起,凸顯感恩教育的現實感,才能不斷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品質,逐步提升其感恩情懷,養(yǎng)成感恩習慣,從而最終實現感恩教育的目的??梢岳命h團節(jié)日、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教師節(jié)、中秋節(jié)等開展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在大學生中形成感恩知恩的輿論環(huán)境,使他們真切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還可以利用第二課堂、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志愿者服務月、勤工儉學等活動,組織大學生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使他們身體力行、親身感悟、提升情操, 進一步提升感恩意識和道德情操。

[注釋]

①肖祥.論道德情感與感動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102.

②趙冬鳴,何霜濤,王博超.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特點及其塑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59.

第9篇:謝師感恩詞范文

關鍵詞:高校 教師 大學生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b)-0224-01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每一個學校關注的大事,為了營造學院和諧氛圍,為學院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學院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堅定不移的思想建設為中心,以豐富多彩的學院文化生活和具體教學活動為兩個基本點,在廣大師生中樹立優(yōu)秀典型,培育閃光明星,以點帶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教師篇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教師在學校所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教書育人”重要職責。教師,努力培育著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教師肩負著祖國美好的希望和未來。教師的責任比天大,教師的責任重于泰山。為營造學院和諧的文化氛圍,提高學院整體教師的素質,向優(yōu)秀的教師代表學習。

青年之星——?教師基本功大賽:為促進學院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廣大青年教師和新進教師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院每學年初在全院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活動,考察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教學能力、組織方法、教學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青年之星——?多媒體課件比賽:為促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為選拔優(yōu)秀者參加校多媒體課件競賽,學院每年在全院開展“多媒體課件競賽”活動,參賽作品可以是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使用的各種課件,也可以是供學生課后復習、擴展知識面的網站。

運動之星——?羽毛球比賽、乒乓球比賽:通過賽事提高我院教師的凝聚力,旨在提高教師的體育熱情,豐富文化生活,增強體魄,加強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為教師提供一個可以發(fā)揮特長、增進友誼的平臺。

文化之星——?學院辦公室文化建設:一個個辦公室相互聯系組成了一個學院,學院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每個辦公室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院加強學院辦公室的文化建設。每個辦公室以一句話形容、引導、指導辦公室人員的工作方式和目標,并進行裝裱,懸掛在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讓每個人員都能看到,為每個人的工作做好引航!

2 學生篇

沒有老師,這不是一所學校,同樣沒有學生,這也不是一所學校,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和對象。大學生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樹立遠大理想,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尋求途徑鍛煉自己的能力;強健體魄,“養(yǎng)德、修學、儲能、健身”,養(yǎng)德以寬厚而博愛,修學儲能以實現厚積薄發(fā)憑實力應對重重挑戰(zhàn),健身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完成肩負的使命打下堅實的基礎。

計科之星——?計科之星風采大賽:以“靚麗青春,展現自我”作為計科之星風采大賽的主題,著重體現學院學子朝氣蓬勃的風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念,進一步推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閃亮紅星——?計科旗幟工程:學院黨總支指導學院分團委和學生會聯合開展“計科旗幟工程”活動,強化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隊伍“旗幟”意識,使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主力軍作用。

五月之星——?團日設計大賽:在昔日革命氣息濃厚的五月,豪情壯志的青年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心懷著愛國的抱負,為祖國未來的明天努力,拼搏,奮斗。學院每學年面向全院新生開展團日活動“活力青春,洋溢五月”,讓他們對共青團有更深刻的理解,為大學的新生活奠定基礎。

家園之星——?宿舍評比:規(guī)范宿舍文明建設,豐富廣大同學的業(yè)余生活,提高同學們的生活熱情,增強各寢室間的凝聚力,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學生文明程度,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在活動中相互配合,相互溝通,共同營造出獨一無二的“家”。

活力之星——?學院運動會、班級籃球賽:每學年由學生會負責組織此項活動,面向全院,讓同學們在強身簡體、增強體質的同時能結識更多新朋友,感受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希望同學們能在競爭中團結一心,共同面對眼前的困難,學會沉著冷靜,臨危不亂。

科技之星——?IT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對于新入校的大一新生來說通過此次活動激發(fā)對計算機相關課程的興趣并快速的融入到大學專業(yè)的生活中;對于大二、大三學生通過此次活動進行項目規(guī)劃,從而為下一步的進入項目團隊的立項做準備;對于大四的畢業(yè)生而言通過此次活動可以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為想創(chuàng)業(yè)的畢業(yè)生做一個詳細的規(guī)劃。

就業(yè)之星:每年的畢業(yè)都是檢驗學院四年工作的時刻,有些學生在收獲這四年來努力耕耘的果實,有些學生大學的那塊土地上則雜草叢生。學院在每屆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中,推選出就業(yè)之星,進行宣傳報道,為在校的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元旦晚會:自學院成立以來,元旦晚會是每年都舉辦的重大活動,這是在慶祝新年到來的同時,展示我院一年來收獲的時刻。

3 共創(chuàng)篇

學院是由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大家庭,他們的共同努力,是創(chuàng)造和諧學院文化氛圍的前提。教師們集思廣益,以德育人;學生們尊師重教,懂得感恩,共創(chuàng)學院和諧氛圍。

“信中有你”生日賀卡活動:學院學生會每個月舉行“信中有你”生日賀卡活動,向這個月份生日的同學獻上溫馨祝福,學子們在生日的時候,不僅得到家人、朋友、同學的真摯祝福,還收獲了一份來自學院的一份精美禮物“生日賀卡”,飽蘊溫情,寄托了學院對每一位同學的殷切關懷和美好祝福。

教師節(jié)活動:學生在9月9日這天手持一疊精致的卡片和懷抱一束束美艷的鮮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給每一位老師送上。當面對面地將鮮花與賀卡送到園丁的手中時,學生的心情多了一份激動與興奮,更多的是對老師的敬佩之情。

端午情深、粽享快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學院積極推動送粽子表心意、謝師恩的活動。在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到處溢滿濃厚醇郁的粽香,老師和學生的歡聲笑語,展現一幅幅淳淳厚重的師生情誼的畫卷!

一束鮮花、一份祝?!?重陽節(jié)慰問活動: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在這充滿感恩與思鄉(xiāng)之情的節(jié)日里,給我們傳授知識及老教師們表達一份小小的心意,感謝他們在節(jié)日里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學院團總支學生會用美麗的鮮花和精美的賀卡將學生對老師的祝福傳送到他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