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原電池教案范文

原電池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原電池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原電池教案

第1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分析;反思

一、教案方面

確定了重難點之后,教師就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了教學的流程和過程,設計了導學案,介紹了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流程,整個教學設計完整有序,既體現(xiàn)知識結構,又注意突出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設計和設計意圖。

二、教學目標執(zhí)行情況

知識與技能完成情況:(1)深入了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及工作原理。通過復習提問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原電池構成條件的記憶情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單液原電池和雙液鹽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并利用白板進行知識強化,加深了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深度,完成較好。(2)能根據氧化還原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通過雙液鹽橋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分析,總結出外電路電子的定向移動以及內電路中陰陽離子定向移動的規(guī)律,然后在分析后面相關練習的時候應用此思路,當堂學以致用。

過程與方法執(zhí)行情況:通過復習鞏固、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的方法學習本節(jié)內容。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小組評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反饋情況來看這樣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符合化學學科學習的規(guī)律和學生心理的基本特征。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秀,執(zhí)行情況滿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滲透情況:(1)通過雙液電池模型的建構,滲透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實驗探究引入雙液原電池中的鹽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嚴謹,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2)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思維意識,同時小組的評價機制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勇敢大膽的發(fā)言,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進取敢于嘗試的精神。

三、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組織情況

對于實驗探究,從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討論情況來看,學生確實對化學實驗很感興趣,對學生起到了引導思考的作用。對于實驗探究從回答問題的學生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神情,清晰的思路,簡潔準確的語言,說明實驗探究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還有讓我最欣慰的是,在有的同學講解時,我聽到周圍學生對講解問題的學生或提醒或肯定或著急,所有這些說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由此可知這一節(jié)課應用實驗探究基本是合理和成功的。

在本節(jié)課中展現(xiàn)的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真誠熱烈,小組的發(fā)言言簡意賅,展示中規(guī)中矩,小組之間的補充與評價到位,課堂氛圍活躍,也激勵了我的上課熱情和信心,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多媒體技術及教具應用情況

利用白板課件設計了小組評價表,展現(xiàn)了相關的圖片素材,分析了單液和雙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力求使教師所講的內容形象直觀,整個畫面簡潔大方美觀,起到了輔助作用,對雙液原電池的實驗演示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了實驗現(xiàn)象,加強了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效果較好。

五、教學中的亮點

1.課堂設計合理,內容豐富到位,從一個病例引出問題,復習原電池的定義及構成條件,通過分析單液原電池工作原理加以鞏固,再分析雙液鹽橋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引出了鹽橋的作用和單液原電池的缺陷,對所學問題進行了拓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并且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分析,對學生解決與原電池知識相關的電化學中正負極的判斷及離子定向移動的方向這種類型的題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2.白板課件和實驗探究模式引用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3.小組合作學習比較成功,小組內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組與組之間的補充、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展示比較到位,課堂氛圍活躍。

六、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對時間的把控不夠從容,導致在最后的課堂小結中比較倉促。

2.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

3.由于借班上課,對部分不夠活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

七、教學重建

堅持用白板,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堅持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情境下,做如下的重建:(1)把控好時間,環(huán)節(jié)一(9分鐘),環(huán)節(jié)二(22分鐘),環(huán)節(jié)三(9分鐘)。(2)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和性格,在提問中才能有的放矢,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最大化。(3)對白板課件的制作再精良一些,對于問題的引導更加細致充實一些。

參考文獻:

第2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

關鍵詞 化學教育 化學師范生 PCKg 化學知識 相異構想

1 從PCK概念到PCKg理論的發(fā)展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是針對學科知識(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與教學知識割裂而提出的。1986年,舒爾曼(Shulman L S)在“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一文中通過對美國當時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進行考察及其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回顧,指出在教師知識考核和培養(yǎng)中,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存在巨大鴻溝,他稱這是一種“缺失的范式(Missing Paradigm)”。針對這樣的情況,舒爾曼指出教師知識包括3種類型的知識,即“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和課程知識”。按照舒爾曼的定義,PCK就是以別人可理解的方式表達和形成學科知識的知識形式,既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學知識,也是學科知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一方面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而通達了教材的教育學知識維度,另一方面則包含了課程內容中與可教性聯(lián)系最緊密的方面。PCK定位于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交叉之處,其核心內涵在于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可學的形式。因此,實際是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化合物。學科教師擁有PCK是其與學科專家的最大區(qū)別所在。

PCK理論對于提升教師專業(yè)化程度,凸顯教師的職業(yè)特性和專業(yè)地位具有深刻意義。近二三十年來,在教師教育和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教育領域引起了普遍關注和大量研究。其中,科克倫(Cochran K F,1993)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洞悉了知識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提出了學科教學識知理論(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簡稱PCKg),即學科教學識知(相比“知識”一詞,“識知”含有動態(tài)性,能更好地表達科克倫理論中“Knowing'’的動態(tài)生成的含義)的綜合發(fā)展模型(見圖1),是對PCK理論的重大發(fā)展。該模式顯示PCKg由4種知識轉化而來,即教學知識、學科知識、環(huán)境的背景性知識和關于學生學習情況的理解的知識(簡稱“關于學生的知識”)。擴展的圓圈表示教師對4種知識的理解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反思不斷拓展。黑色箭頭和模型的擴展表示PCKg的發(fā)展。重疊部分表示4種知識發(fā)生整合和轉化。

相比PCK理論,科克倫的PCKg理論突出2個方面。第一,從靜態(tài)結構的教學知識觀向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知識觀轉變。知識是動態(tài)建構的,即“識知(knowing)”。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知識不是學習者從環(huán)境中未被加工、被動接受的,而是積極建構的,是對自身經驗世界特定的排序和重組。這個過程既包括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社會建構,也包括個體內部的認知建構。教師PCKg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的、不斷創(chuàng)造和更新的過程;是教學知識、學科知識、學習環(huán)境知識和關于學生的知識不斷整合和轉化而成的。第二,除了強調教學知識和學科知識外,突出了“關于學生的知識”和“學習環(huán)境知識”的重要性。這里的“學習環(huán)境知識”主要指形成教學過程的社會、政治、文化和物理環(huán)境等相關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包括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年齡和發(fā)展水平、態(tài)度、動機與及相異構想的理解等。PCKg強調教師在關于學生的知識和環(huán)境的背景性知識基礎上,整合發(fā)展教育學知識和學科知識。

2 PCKg理論對化學師范生教育的啟示

2.1 整合化學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

長期以來,在化學師范生教育中或偏向化學知識或偏向教育學知識而形成鐘擺模式,2者常是割裂、缺乏實質聯(lián)系的。但缺乏扎實的化學學科知識,單純有教學知識,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化學教師,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具備豐富的化學知識,也只是成為卓越中學化學教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而需要整合化學知識與教育學知識,引導師范生從多維度挖掘化學知識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時注意聯(lián)系化學知識教學。

加強化學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結合,要看到化學知識本身所蘊涵的教育性,不只是從知識內容的維度理解學科知識,而是從多維角度建構對知識不同層次的、立體的理解,從而為確定教學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設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奠定基礎。比如,對同一概念,師范生應知道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水平的理解要求。除了關注知識內容,還應注意知識形成的過程,挖掘知識本身蘊涵的方法,體認其在學生思維培養(yǎng)中的價值和意義。要明確化學知識為“真”的前提條件和特定背景,避免過度地將知識去情境化,而導致對知識零散的、機械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應聯(lián)系化學知識,而不應是抽象空洞的、死記硬背式的學習。如“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可以結合“氧化還原反應”,思考對于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等不同年級的學生,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哪里,如何用該理論來進行不同年級的化學教學設計?又如“三重表征”的教學,可以結合相應的實例,如“乙醇的催化反應”,說明其宏觀表征、微觀表征和符號表征分別是什么,如何建立不同表征的聯(lián)系等。還如在“科學探究”“科學素養(yǎng)”理論學習中,可以列舉“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的探究”、“空氣成分的探究”及“影響化學反應平衡的因素”的探究教學案例等。既幫助師范生具體地、有聯(lián)系地理解教育教學理論,也能提高師范生建立教育教學理論與化學知識聯(lián)系的意識和能力。

2.2 引導師范生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師范生缺乏關于學生的知識。許多研究表明,學生的相異構想具有普遍性和頑固性,學生原有的相異構想不但是教學要改變的對象,而且是教學的起點。引導師范生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又稱錯誤概念、前概念),是增加他們這方面知識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師范生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使教學有的放矢,提高成效。如關于學生“原電池”概念認知的調查顯示,學生容易產生諸多相異構想:(1)同種金屬不能構成原電池的正負極;(2)當2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作為原電池的電極時,活潑性強的一定為負極,活潑性較弱的為正極;(3)將“活潑性強弱”誤解為金屬活動性;(4)忽略電解質溶液的影響。針對學生的相異構想,可以設計相應的“原電池構成條件的探究”,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已有概念的局限,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對原電池構成條件、原電池反應原理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不是僅僅演示課本的銅鋅原電池實驗后就給出原電池構成條件,這樣學生對電極的作用認識還不清楚。此外,化學史有助于師范生了解化學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及其中蘊涵的方法與智慧,還化學知識“真實”面目。有研究顯示,科學家對理論的探索發(fā)現(xiàn),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如空氣成分的發(fā)現(xiàn)、化學平衡理論的建立過程中,科學家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在學生剛開始學習這些內容時,也遇到類似的困難,產生相似的相異構想,因此重視化學史學習,有助于師范生了解學生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

2.3 培養(yǎng)師范生調控學習環(huán)境的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習環(huán)境越來越成為課程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甚至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師范生在教師教育技能訓練中,更多表現(xiàn)對內容的關注,缺乏調控學習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如缺乏對社會、技術與化學知識聯(lián)系的思想,表現(xiàn)在微格訓練或教育實習中很多師范生雖然列舉ST-SE的例子,但這些例子往往陳舊、單一或缺乏可靠的證據。此外,在模擬教學或教育實習中,師范生也常常忽略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如油性筆快沒水了,字的顏色已經非常淺了,而且旁邊就放著新的筆,但大多師范生沒有注意到需要換另一支筆;板書寫得太靠下,不考慮學生是否看得見;讓學生上講臺協(xié)助老師(師范生)完成實驗后,把學生晾在一旁;對課室的光線照明等物理環(huán)境缺乏考慮,不根據投影、天氣等具體情況調節(jié)課室燈光;只會依賴ppt,不會也不關心實物投影等其他媒體的使用;對環(huán)境突況的處理缺乏靈活的應變能力等等。因此,需要加強師范生調控學習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

2.4 重視PCKg的動態(tài)建構性

第3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關鍵詞:導學案編寫;學情;運用;自主;跟蹤反饋

一、學案導學背景

我學校是一所農村民辦普通高中,面向全縣進行招生,學校生源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中考成績在縣4700名之后,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以學生的個體學習為主,學習力較低。盡管現(xiàn)在高中化學知識點比起以前減少許多,但目前課時量少,有時部分例題習題需要處理,還有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規(guī)律方法需要補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困擾很多化學教師的問題。高中化學的特點是以化學反應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化學實驗原理和技能等基礎知識為素材,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唯物思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演澤能力、實驗設計和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與分析推理能力,并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思維、方法;潛移默化中滲透化學文化精髓,讓化學中蘊藏的哲學人文提升學科的內涵。強化“知識、技能、理解”的落實,兼顧“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性格和動機”的滲透,最終實現(xiàn)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力。在新課程理念下,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如何改變過去化學教師講,學生只聽的被動的局面,而是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山東省杜郎口中學一直致力于課改,提高課堂效率,也取得很大成效,同時給了我們一些經驗借鑒和學習,如其教學模式中的四個部分――預習、展示、合作探究、反饋,預習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即將到來的課堂能有的放矢。當然這種預習不是簡單地看一遍課本,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導學案就是學生的預習提綱,導學案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計劃和任務。

二、學案導學編寫

1.“導學案”編寫的指導思想

學案的設計與編寫需要教師把握課程核心理念,充分研究教材和分析學情,在導學案中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和“以學為出發(fā)點”的導學性,使導學案成為“樂學”與“樂教”的橋梁?!皩W案”能有助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有助于學生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2.“導學案”的編寫原則

對于教師的學案來說,只有把化學新課程理念和我校學生實際水平相結合,才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整體能力,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故學案的編寫把握幾個原則:

(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對于學案設計者而言要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并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讓學生先入為主,編寫學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學案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3)有教師啟發(fā)性引導,不能把“窗戶紙捅破”,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4)編寫靈活多樣,針對學生基礎,在編寫過程中,應在形式和內容上豐富多彩、富有創(chuàng)新。

(5)知識層面要把握循序漸進,問題的設置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淺入深,小臺階、低梯度,讓大多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桃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探索積極性。

(6)課后習題強化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滿足不同層面的學生,如今后化學學考和選考生區(qū)分等,可以用標記星星數(shù)來區(qū)分題型難度,題目設計不宜過多,以精練為主,依據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習題總分值為一百分,便于批改,每次課后作業(yè)有對應的分數(shù),結合我校樂學小組學習機制,按小組后取平均分,進行樂學課堂中課后作業(yè)評價打分,這樣可以適當刺激和鼓勵學生及其小組,同時進行登記,登記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小組化學學科負責人匯總每次作業(yè)或課堂上本小組出現(xiàn)問題進行匯總,匯總給化學課代表,課代表依據每小組問題,再匯總將每組主要問題登記作業(yè)本上,及時反饋給老師。這種跟蹤反饋方式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哪塊知識不足的地方,并能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同時這些反饋小問題便于日后復習時作為參照內容,提高復習課堂的效率。部分作業(yè)登記方式如下圖:

3.“導學案”的構成部分

依據“導學案”的編寫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同時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化學學科的特點,我校教研組認為一個較為完整的化學導學案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當然很多地方有待我校教研組繼續(xù)學習和探討。

(1)【學習目標】――我的方向

W習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要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它是學生通過努力參與可以達到的,具有對學生的自學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同時也是教師設計學案的出發(fā)點。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習目標來展開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會讓整個教學活動沒有方向。要盡可能避免傳統(tǒng)教案或教參中那種出現(xiàn)“掌握、理解、了解,培養(yǎng)”等詞語,這些字眼讓學生感覺很籠統(tǒng),體現(xiàn)不出目標描述以學生作為出發(fā)點,要從學生角度去描述,如“能說出氯氣化學性質”“會描述氯水的成分”“能夠從電子得失的角度分析鈉與水的反應”“能正確書寫反應方程式”“能夠理解鹽類水解反應的實質是破壞水的電離平衡”等。

(2)【導學菜單】――我來預習

A.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預習基本內容,以基礎知識梳理為主。學生必須通過對即將學習教材進行閱讀,通過自己的理解提取部分要點,才能完成自主學習部分設計的問題。

B.自我感悟

自我感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程度檢驗,了解學生預習效果,同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

(3)【困惑掃描】――我來質疑

個人認為質疑可以分為兩類課前質疑和課后質疑,這里主要是指課前預習中碰到困難或疑惑進行記錄,以便課堂與老師更好的交流,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課堂,更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質疑問難是激發(fā)、活躍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學貴有疑”,“疑”是探究新知的開始,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導學案要貫徹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榉e極探究、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顯然,質疑問難是導學案落實這一理念的必要手段。這塊作為教師對課堂有針對性教學的重要依據,可以在上課之間對預習進行查閱,目的在于收集學生提出與每節(jié)可他教學相關的問題,用相機或手機將這些問題進行拍照,最終原生態(tài)地出現(xiàn)在課件中,供大家討論,同時對這部分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一來大大激勵那些喜歡提問題的同學,使其在學習化學中更加主動積極去思考問題。我在處理學生預習提出問題出發(fā)點是以鼓勵為主,對于提出個性問題(與本節(jié)內容關聯(lián)不大或課堂上不會講述)我會及時在問題旁邊作回復;對于共性問題(與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關聯(lián)較大),我會寫個“好”字等方式回復。部分學生提問如下圖:

(4)【感悟平臺】――我來探究

建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運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交流討論展示是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克服以上所述的影響交流展示的種種問題,有利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fā)、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故要依據學習目標以及學習重難點,設計適合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案例】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時,活動探究問題設計,問題設計結合學生實驗由淺入深慢慢過渡的,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小組在實驗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互相啟發(fā),達到共同進步。如:

學生實驗一:將鋅片和銅片逐一接觸器皿中稀硫酸,兩者不接觸,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實驗二:將固定好的鋅片和銅片裝置同時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將兩根導線直接相連,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實驗三:將固定好的鋅片和銅片裝置同時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將兩根導

線分別連接電流計,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實驗四:現(xiàn)在給你干電池、電流計、固定好的原電池裝置等你能否幫我判斷銅片和鋅片哪個是正極?為什么?請先設計,再通過實驗驗證你的方法。

小組討論:

A.電子流向與兩個電極的活動性大小之間有什么關系?

B.Zn與Cu用導線連接后,可在稀硫酸中構成原電池。若鋅粒和銅片直接接觸,有何現(xiàn)象?電子由____流向____。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并能解釋原因:

A.檸檬汁、蘋果汁呈酸性。在檸檬或蘋果上插鋅片、鉛筆、五毛硬幣、牙簽,任選其中的兩種作電極,哪些能構成原電池?指出正負極。

B.一半插上鋅片,另一半插上鉛筆,連接電流計,判斷能否構成原電池?說明原因。

C.通過自己的探索實驗,你從中發(fā)現(xiàn)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5)【過關窗口】――我來練習

為了檢查學習效果,讓學生達到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和運用的目的,有必要針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后習題,查學生學習達標的情況外,還能使學生進步認識所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后習題的設計,實質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延續(xù),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①題型要多樣,量要適中,不能太多,以20分鐘左右的題量為宜;②課后習題的設計必須與課堂教學同步,兼顧整個教學內容;③緊扣考點,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④難度適中,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稍O置選做題部分用星星標記形式,促進優(yōu)生成長;⑤規(guī)定完成時間,要求獨立完成,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6)【建立網絡】――我來歸納

建立網絡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回顧、總結和提升,而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通過梳理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形成知識點、知識網,可以提高和深化學生的認識,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而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和品質的提高。傳統(tǒng)的課堂小結是由教師完成的,缺少學生主動加工的過程,而且往往是在匆忙中完成的,學生記憶負擔很重,效果可想而知。導學案中的學習小結活動要改變這種狀況,引導學生對自學的內容進行整理,科學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如在進行“乙醇的性質與應用”的學習小結時,教師可以在【建立網絡】設計表格,如:

讓學生補充完成上述表格,使其能主動完成本節(jié)課知識點整理歸納,大大提高學生課后鞏固的效率。

三、學案導學使用過程中的反思

當然,在五年的導學案編寫和實踐操作中,也暴露了許多不足之處:如①有時對學生課前預習指導不到位,課前預習效果不太顯著。由于對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疏忽,以至導致有時課前預習收效甚微;②使用“導學案”時,容易導致學生在“學案”和“課本”之間頻繁轉換,精力難以集中;③對“導學案”的操作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缺乏對小組合作的重視,因此,在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未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合作的激情等。

總之,學案導與學的實踐與探索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過程。導學案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若能結合學生學情,做到“導”、“學”、“跟”落到實處,就能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形勢來看,對實現(xiàn)素質教育理念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不同類型的課堂其導學案也沒有固定的格式,只要是適合學生的就是好的。因此,設計適合具體課堂、適合學生實際的導學案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思考、總結、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高變英.“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2]楊麗.“學案導學”自主學習高中化學課堂模式淺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5).

[3]杜金山.高效課堂的支撐系統(tǒng)[N].中國青教師報.2012-2-15.

第4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關鍵詞】預設;生成;課堂效率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被瘜W課堂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樣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fā)生。面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我們要靈活應變,善于捕捉并即時納入臨時設計之中。

1 預設的目標可以在生成中隨機調整

教學目標是課前預設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如果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被有效點燃,預設的目標有時會顯示出它的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調整預設目標,生成即時目標。

比如,有機化學教學中,乙烯的制備實驗。演示實驗中,我們把3體積的濃硫酸小心加入1體積的乙醇中,振蕩后,插上溫度計,小心加熱。用高錳酸鉀酸性溶液來檢驗乙烯的生成,從而得出乙醇能和濃硫酸在加熱至170℃條件下發(fā)生消去反應。但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濃硫酸與乙醇在加熱過程中,液體由無色慢慢變成褐色了,而且越變越深,近乎黑色。有同學馬上就舉手提問為什么。面對學生的質疑,如果老師不及時去分析,不予理睬,繼續(xù)去強調乙醇發(fā)生消去反應的條件,就會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成長。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肯定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的優(yōu)秀品質,表揚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勇氣。接著,引導學生分析濃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脫水性、強的氧化性。乙醇屬于有機物,濃硫酸能使其脫水碳化,有碳生成,因而溶液顏色變深。然后碳和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進而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分析產生的乙烯氣體中含有哪些雜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有水。其中二氧化硫的存在會影響乙烯的檢驗。如何一一除掉這些雜質而不影響乙烯的檢驗和收集。學生躍躍欲試,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課堂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溫習了舊知識,掌握了新知識,而且學習思維得以優(yōu)化。

2 預設的主題可以在生成中得以升華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學生頭腦中難免會出現(xiàn)認識上的偏差,這正暴露了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痛苦。教師應抓住時機,引導點撥,錯誤結論自然明了,學生印象也深刻了。在復習鈉的性質時,我對學生提問:鈉分別與水和鹽酸溶液反應,何者更劇烈?很多學生會脫口而出:水。這個錯誤的回答源于學生對鈉與水反應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之所以太深刻,是因為所有的學生在高一時都觀看了老師演示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甚至有很多學校的學生親自做了這個實驗。鈉與水反應中,物質狀態(tài)的變化、溶液顏色的變化、氣體生成時伴有嘶嘶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了學習,印象極為深刻。而出于實驗的安全性,我們又不能給學生演示鹽酸與鈉的反應。怎么辦?我于是引導學生通過書寫鈉與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分析鈉與水反應的實質。2Na+2H2O=2Na+ +2OH- +H2,啟發(fā)學生OH-從何而來,學生說是水電離出來。那水電離出來的H+呢。鈉在反應中失電子, H+在反應中得電子,變?yōu)镠,兩個H結合成H2。也就是說, 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H+反應,請問同學,在鹽酸中H+濃度大,還是水中H+濃度大。到這,學生都知道,在鹽酸中H+濃度大,所以,鈉與鹽酸反應,比鈉與水反應更劇烈。學生似乎煥然大悟了。我們還可以再提問,將2 mol的鈉投入含1mol鹽酸的溶液中,產生多少H2?按照常規(guī)思路,學生應該先判斷鈉和鹽酸,何者有剩余,何者不足,以不足進行計算。但經過剛才的討論,學生認識到,將鈉投入鹽酸中,鈉先與鹽酸反應,鹽酸反應完之后,再與水反應。水肯定是足夠的,所以,直接由2 mol的鈉參與反應,得1mol H2。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思想不成熟的成長時期。這時學生對事物沒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通過簡單的字面、現(xiàn)象表征而提出問題,發(fā)表觀點,其行為往往缺乏科學性。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要有很強的判斷性和敏銳性,對學生知識上的偏差進行引導點撥,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精彩,使教學目標得以升華。

3 預設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在生成中靈活增減

教學流程由許多環(huán)節(jié)組成,環(huán)節(jié)可以預設。但課堂教學中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環(huán)節(jié)進行,不考慮課堂環(huán)境的變化,必然如死水微瀾,沉悶不堪。我們應該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節(jié)外生枝的現(xiàn)象,及時應對,靈活處理,不僅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還能促成生成,將這些意外和不確定性變?yōu)榻虒W資源,從而推動教學進一步發(fā)展。

在蘇教版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教學中,按照預設,我給學生演示了【實驗1】和【實驗2】,分析了【實驗2】(鹽橋雙液電池)中電子的流向、電流的方向,然后引導學生書寫電極反應式。突然,有學生站起了,挺激動地說,在必修2書里,是將鋅和銅用導線連接后,直接放入同一個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中,才產生了電流。這個裝置,鋅和硫酸銅溶液都不在一個燒杯中,怎么可以產生電流。不懂!他的表情豐富而生動,同學們忍不住哄堂大笑。但從同學們的笑聲中,我看得出有不少同學都很困惑。我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積極思考、善于思考的優(yōu)秀品質,和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我沒有急于解釋。而是重新又組裝了簡易裝置,即將鋅和銅電極用導線連接再連接上電流表后,直接放入同一個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兩套裝置的現(xiàn)象。學生說,太奇怪了,都有電流產生。我請同學再認真觀察兩組實驗中電極上的現(xiàn)象。經過仔細觀察,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單液電池中的鋅電極上有不少銅析出,而鹽橋雙液電池中,鋅電極上幾乎沒有銅析出。為什么?經過一番討論,學生達成了共識,兩個裝置都滿足原電池的構成條件,都能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但單液電池中,鋅直接與硫酸銅溶液接觸,鋅與周圍直接接觸的銅離子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化學能部分轉化為熱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費。所以就能量的轉化來說,鹽橋雙液電池,轉化效率更高!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思考,細心觀察,熱烈討論,不僅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而且理清并鞏固了電化學知識。當學生遇到今年廣東的高考題33題的第3小題:“甲(鹽橋雙液電池)乙(單液電池)兩種原電池中可更有效地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是 ,其原因是 ?!睍r,就能迎刃而解了。

“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痹谛抡n程理念下,我們要精心預設高質量的教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課堂的“突發(fā)事件”,靈活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學生向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方向轉化,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第5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有效性;興趣;講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面臨最大的挑戰(zhàn)的是我們教師,新課程處處體現(xiàn)新思想、新觀念、新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成功的模式,只有依靠廣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始終不變的追求。在目前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地方:教師普遍感到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數(shù)內無法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更談不上講評習題,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從專業(yè)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yè)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首先,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巴ㄋ椎卣f,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倍鴮τ凇罢n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問題,余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xiàn))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

二、 如何實現(xiàn)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必須向45分鐘要效益。45分鐘效益的衡量標準,絕不是教師在45分鐘里教給了學生多少,而應該是教會了學生多少,學生已掌握了多少。具體應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1、提高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新一輪的課改,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效仿,“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而這桶水必須是一桶時時更新的活水!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道理:教師如果博學多才,既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了解專業(yè)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才能使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所渴望的博學、幽默的老師,才能使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2、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柏拉圖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應深掘教材知識精髓,探索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能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而且能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與以往的教材不同,蘇教版新教材中設置了“交流與討論”,“拓展視野”、“化學史話”等不同的教學欄目,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那么,應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

(1)選取真實的生活素。材

在學習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木匠在木樁上釘釘子時,常往釘子上吐唾沫,你知道是為什么嗎?在學習金屬防護的方法時,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收集生活中哪些東西需要防護,可用什么方法,并寫成小論文或課件在課堂在展示。同時還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習完氯氣和堿的反應后,創(chuàng)設情境:你知道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如何正確使用和保存漂白粉?湖北一位婦女在清洗廁所時將84消毒液和潔廁粉混合使用,結果造成中毒,你知道為什么嗎?通過類似的生活中化學背景知識的選取,讓學生明白“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2)利用化學實驗激發(fā)教學情境。

實驗就是化學學科的生命線.抓住“以實驗為基礎”這一學科基本特征,組織運用好各種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家庭小實驗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認識、情感、意志、行為、態(tài)度、思維和方法等方面獲得較大提高。如在學習原電池工作原理時,我是開設了隨堂實驗,讓學生自帶一個橙子來,同桌配合組裝成一原電池裝置,觀察二極管是否發(fā)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大被激發(fā)出來。

接著我利用學生現(xiàn)有的材料也組裝才一套原電池裝置讓音樂卡片發(fā)出音樂,學生就會覺得化學中無奇不有,從而激發(fā)了興趣。

3、“講授”和 “提問”有效結。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和探究學習,教師的“講授”似乎顯得不重要。但是,必要的 “講授”還是不可缺少的。盡管化學課需要教師講授的內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處的 “講授”總是能夠吸引學生,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比喻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似乎難以理解的知識。如:《化學平衡》中“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給學生講授一些社會事例,⑴夏天天氣炎熱,同學們走路、做操時總是盡量往陰涼沒有太陽曬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時總是盡量往溫暖有太陽曬的地方走、站;⑵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總是往沒有那么擁擠的地方移動。

無論“講授”多么有效,教師的講授都是有限的,教師若想真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則需要結合有效地“提問”并“激發(fā)”學生討論、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保持某種“互動”的狀態(tài)。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但教師的提問,必須是有嚴密的科學性、邏輯性。一方面所提出的問題是能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提高是要有幫助的。另一方面問題提出后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討論、思考、探究,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4、多媒體輔助手段的使用。

新課程化學內容多、課時緊,如果每堂課每個知識點都是“教師的嘴巴和粉筆”,這勢必會浪費很多時間。但使用計算機課件則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有用資源,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怎樣合理使用多媒體手段呢?

(1)重難點突破時。

比如,講解晶體空間構型時,比較抽象,不容易講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時,老師適當?shù)膽枚嗝襟w課件,使難點知識簡單化、抽象模型形象化,這樣既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降低難度,又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不易做或者現(xiàn)象不明顯或有危險的實驗。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要安排許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尤其是許多不能或不易做的實驗通過flash動畫演示,以達到相同的效果。比如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等。

(3)化學復習課。

復習涉及的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老師如果一一板書費時費力,也覺得枯燥。如果用多媒體進行串講,學生很容易弄清知識的脈絡,便于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

5、具備反思意識。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名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因此,教學反思對實現(xiàn)有效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平時的教學在我們教師應不斷地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只有具備反思的意識,不斷總結更新,才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

總之,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我們在教學中應有效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參考文獻]

[1] 陳國平 魏為燚《中國教師報》2006年5月31日

[2] 王祖浩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①[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3] 任寶華.中學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教學策略[N].新思考網.

第6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一、提問過少或過多

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減少課堂提問,更甚者一堂課下來,提問不超過三次,都以自己講述為主,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意愿,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不能使學生更好地展現(xiàn)自我。也有部分教師誤認為新課程教學中,要形成師生互動、要充分調動學生,就要多問,因此他們采取了一問到底的策略,在課堂上過多地提問、分析,使學生周旋在一系列的提問中,“滿堂灌”變成了 “滿堂問”或 “屏幕問”,學生失去自主思考、體驗的時間,這也將阻礙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二、難度把握不當

一般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把握不了問題的難度,提出的問題有可能過淺或過深,問題過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會覺得所提問題缺少思維價值,沒有什么意思,這樣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降低了教學效率。過深的問題則超越學生認知水平,這種提問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一方面打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達不到教師教學目標。

三、問題形式過于單一

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形式過于單一,提問形式都是“教師問,學生答”,提問的內容就是檢查學生的知識和對課本的理解。這種提問不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不利于學生全面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克服這些弊端,讓我們農村高中化學課堂的提問更有效?

(1)設計問題的數(shù)量,貴在精。問題設計是課堂提問的基礎,是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關鍵,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太少,發(fā)揮不了學生的主動性,但是問題太多,往往使學生頻于答題,也極可能出現(xiàn)學生活動或思維與自己預先設想的不同的情況,學生無法及時回答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樣一來就不能及時完成一堂課的授課,而為了趕教學進度硬把學生拉到自己備好的教案里。在問答過程中,牢牢抓住是否與自己設計好的教學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卻忽視了最精彩、最能激活學生思維的部分,甚至有時候就干脆師代生答,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負面作用,既達不到自己預想的目的,也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2)設計好問題梯度,由淺入深。要做到這點,教師就必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的知識體系,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緊扣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一個由淺入深、階梯性的問題系列,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循循善誘、適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由表象到本質縱向發(fā)展。

例如在原電池的教學中,首先根據實驗演示1銅、鋅分別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可提出第一個問題:“銅、鋅分別放入硫酸溶液中的反應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學生就可根據金屬活潑性來解釋實驗現(xiàn)象,然后再根據實驗2將銅、鋅用導線連接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可提出第二個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銅變的‘活潑’了?”學生可根據2個實驗中的不同點找出問題的所在――導線連接,最后根據實驗3將銅、鋅用導線并連接電流表再放入硫酸溶液中,通過實驗現(xiàn)象驗證學生的推測,并提出第三個問題:“為什么銅鋅在連接導線后會產生電流” 這第三個問題的提出就直逼原電池的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這樣通過從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入手,通過教師的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拾級而上。

在設計難度的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的問題所引起的學生的思維參與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上的作用也不同。根據學生思考問題時的思維參與程度,我們把問題分為兩種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低水平的問題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再認和簡單應用,例如:“什么是強弱電解質”、“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等,高水平的問題則需要學生對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例如“為什么生活中不用濃氨水作為氮肥”、“如何鑒別Cl-、Br-、I-”等等,低水平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高水平的問題有利于擺脫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3)設計問題形式,花而不亂。不同的課堂提問形式,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課堂提問的形式通常有集體提問、個別提問、小組討論。

集體提問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集體回答。這種提問對于振奮學生精神,活躍課堂氣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應避免那種“是不是”“對不對”“懂不懂”的提問方式,這類問題容易造成學生憑感覺、亂猜想式的回答,會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也不利于學生的思考,提問要言簡意賅,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一聽就明確教師問的是什么,自己要回答什么。例如,在學習濃硫酸的性質時,如果直接問硫酸有什么性質,學生就不清楚自己要回答什么方面,所以要問清楚,因此我們可以提問以下幾個問題:“濃硫酸能使膽礬晶體有藍色變成白色粉末說明具有什么性質?”、“濃硫酸使紙張變黑色說明具有什么性質?”“濃硫酸使銅溶解說明具有什么性質?”這樣學生很清楚分別提問的是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和酸性。

個別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提問形式,教師面對全體學生提出問題,啟發(fā)全體學生思考,然后提問個別學生。但在這里不能只提問好學生,不提問差生,專提問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shù)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因此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分別提問不同的學生,例如在講述氯水的性質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提問:“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氯氣還是氯水?”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就可以提出第二個問題:“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氯水中的那個成分”。另外個別提問還可以對那些上課心不在焉, 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以暗示和提醒,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也不影響課堂次序。

第7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的嘴巴和粉筆”為主要教學模式,課堂容量有限,教學手段單一。但使用計算機課件則不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有用資源,如視,聽,讀,寫功能的大大增強;利用“熱鍵”做注解;補充課本中沒有的閱讀資料;利用網上資源進行相關知識的搜索,這些都有助于增大課堂容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氣氛。2、內容的易改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備課書寫教案所用時間較長,但制作成計算機課件后可以根據教學的要求適當?shù)丶右孕薷?,所需的時間少,從這一意義上講可謂降低了工作的無意義重復性,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這更有利于教師把精力集中在教學內容的修訂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上,有利于教師把精力集中在總結教學經驗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上。3、便于傳播交流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案即使完整地書寫出來,也因為表現(xiàn)形式過于呆板,展示性不強而不易被人們接受,計算機課件則不同,它可以在計算機上直接運行供少數(shù)人交流,也可以利用電教室的投影在多數(shù)人內交流(只需一(幾)張軟盤/光盤即可),更有意義的是可以上傳到網上或建立個人主頁在全球范圍內供盡可能多的人流覽。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機會增多,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4、頁面的生動活潑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而同時使用兩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識約65%。多媒體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期保持和獲取知識。埃斯特倫所說,摷撲慊芊淺V憊鄣亍⒍嚳矯嫻靨峁┭熬?這可以使一個年輕人在大約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需幾年才可達到的水平敗S捎詡撲慊ㄖ萄Ь哂姓廡┕δ?就決定了它在化學教學中會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求知欲望。

二、發(fā)揮計算機課件的輔助教學作用的幾點體會電教科研的實踐使我體會到應當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圍繞教學難點來尋求電腦軟件的輔助?;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合成的科學。因此,化學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觀察化學實驗,透過實驗現(xiàn)象掌握物質的性質、變化,進而揭示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奧秘。輔助化學教學的計算機軟件就應當圍繞上述化學學科的特點、尤其是其中那些常規(guī)教學難以突破的難點來開發(fā)。就化學知識來說,不同的教材內容,有其特殊的難點,必須突破;但就整體來講,則有一些共性的化學問題亟待計算機輔助其突破:1、解釋原理上體現(xiàn)輔

我們在化學教學中,學生時常對一些抽象的理論原理難以領會,即使采用階梯思考題啟發(fā)學生探索,往往也不容易突破。例如高三化學電化學基礎知識部分,學生常常對有關的電極反應的判斷無從下手,為此我專門設計了這一節(jié)的復習課,對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做了補充講解和練習,如鐵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問題,這樣的實驗由于反應時間長直接在課堂演示是無法辦到的。我設計了模擬實驗,將二根鐵釘放在盛有水的水槽內,鐵釘上罩有試管,打出字幕“一段時間后”,通過電腦模擬兩者在腐蝕過程中現(xiàn)象的不同(水面的變化、有無氣體產生),啟發(fā)學生思考原因。這樣的模擬使學生如臨其境,更易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提高了解題的能力;對于三池(原電池、電解池、電鍍池)的電子轉移問題,我利用電腦模擬實驗,展示電子的運動軌跡,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電子得失的情況,再啟發(fā)學生總結規(guī)律,教學效果明顯好一些。相類似的知識點較多,如反應熱、化學平衡、溶解度等等。2、解釋微觀粒子上體現(xiàn)輔

宏觀物質是微粒構成的,而微粒的構造和運動卻無法直接觀察。常規(guī)教學通常用掛圖或投影片、模型等媒體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觀的效果。那么,教學時可借助計算機電教媒體變小為大,變靜為動,把微觀粒子擴大為宏觀的示意圖像,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以生動的啟示,例如原子的構造、電子云、電子得失、價鍵形成、晶體的微觀結構、原電池及電解池兩極的離子放電等等。3、化學實驗教學上體現(xiàn)輔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也是實驗引探法實施的前提,其重要意義勿庸置疑。然而,傳統(tǒng)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⑴反應裝置規(guī)模小而課室范圍大,多數(shù)學生觀察現(xiàn)象模糊;⑵許多化學變化瞬間即逝,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應當著重觀察的重點上,因而感官刺激強度不足;⑶一些化學實驗需要較長些的時間才能完成,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觀察結果;⑷演示實驗時教師既要自己動手或指導學生操作,又要調控整個教室的學生注意力,因而無法組織他們同步思考討論,所以,邊實驗邊探索的氣氛不濃;5)一些實驗危險性較強,不益于在課堂上演示;6)工業(yè)生產裝置規(guī)模大,根本無法在課堂內演示。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在化學教學中帶有普遍性的難題呢?配以放映實驗錄像不失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現(xiàn)階段各地發(fā)行的實驗錄像帶只能線性播放,難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心選擇某一片段、某一鏡頭,更不便在畫面中穿插對實驗的探索性思考,所以效果不佳。在制作課件的實踐中我有以下心得:(1)對傳統(tǒng)實驗中實驗現(xiàn)象明顯易于觀察的要保留下來,親手做演示實驗(2)利用電教手段在課件中穿插實驗錄像,在錄像中設置控制按鈕,實現(xiàn)教學中能動地控制講課內容(3)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如工業(yè)生產流程圖,爆炸實驗,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慢鏡頭,反應時間快的實驗的壓縮過程等等。如氯水分解反應速度非常慢,課堂上難以演示;再如濃H2SO4的稀釋時錯誤地將水倒入濃H2SO4,會帶來什么后果呢?這是不能用實驗來演示的。但都可通過動畫模擬及伴音得到解決。又如Na與H2O反應實驗,通過投影實驗能使全體學生基本看清,但反應太快,學生完整描述實驗現(xiàn)象有困難。這時可將該實驗的視頻文件反復播放,并通過幀數(shù)控制定格在幾個特殊階段,這樣學生就能將實驗的整個過程看得十分清楚。4、解題指導上體現(xiàn)輔

(1)審題上的輔

利用計算機課件知識豐富性的特點,可以對一些疑難點、陌生的知識設置熱區(qū),在講解時給予提示,這可同時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對學生較難理解的實驗過程可以設計一組實驗幫助學生分析。

(2)分析,書寫的輔

在分析啟發(fā)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計算機把教師的口頭分析格式化,引導學生在思考時注意表達的規(guī)范性。尤其對一題多解法的情況就更有應用價值,在介紹完主要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瀏覽其它解法,能提高課堂和利用率。

(3)設計題目的輔根據計算機的靈活性可以設計一此比較活潑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學習中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1)選擇題

課堂教學可以給正確、錯誤答案配以不同聲音,活躍課堂氣氛;對學生自測練習可以給予相關解釋,并統(tǒng)計計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2)搭配題

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驗裝置的順序去選擇實驗裝置;如選錯則返回原位置;3)可以根據學生所學知識設計化學游戲,培養(yǎng)學習興趣等等。5、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進行素質教育有輔助作用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在現(xiàn)實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腦中的舊表象重新配合,從而構造出與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嶄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稱為想象。豐富的記憶表象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大綱和考綱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象的水平是依一個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數(shù)量及質量為轉移的。培養(yǎng)想象力,就必須擴大充實表象的數(shù)量,改善已有表象的質量,以擴大已有表象的儲備?;瘜W研究的對象中有大量的微觀過程,若只通過教師的講解去想象實際發(fā)生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和變化是有難度的。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由于給學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時因不能給學生直觀的表象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通過計算機課件的輔助教學可以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及某些實驗利用二維或三維的圖像、動畫進行模擬。用圖形、圖象、動畫、文字和聲音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可以把從文字材料獲得的概念轉化成直觀的形象,把難于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把難以演示的實驗形象化,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順利突破。這樣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教學信息豐富,學生獲得的記憶表象數(shù)量及質量均大幅提高,日積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長足發(fā)展。如展示分子結構及反應斷鍵部位。這主要用于物質結構及有機化學的教學中,如烴,烴的衍生物等分子結構,可通過FLASH制成立體分子結構動畫,生動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再制作動畫,加上閃爍與伴音,能形象地展示如乙烯的加成,氨基酸的水解等。6、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

第8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關鍵詞】把握 多媒體 化學教學 優(yōu)越性 不足 適度

一、多媒體在化學教學中的優(yōu)越性

1、情景烘托,引發(fā)興趣

多媒體進入化學課堂,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精彩的世界 ,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燃燒與滅火》這節(jié)課上,先開始放一段救火車的警報聲,一下地把學生引入滅火的情景,于是與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為什么會燃燒?燃燒了又怎樣能滅掉?中途又放一段失火和滅火的動畫,使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了燃燒與滅火的知識,在歡快中輕松地學完了一課。

2、模擬演示,失誤指導

對于一些危險性實驗,稍操作不當,就會發(fā)生意外。利用多媒體不但能正確的演示操作過程,而且能模擬錯誤操作,把錯誤原因演示清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對錯誤原因的理解。如金屬鈉投入一杯冷水中,形成明亮的小火球,四處游動,同時發(fā)出嘶嘶的響聲;若金屬鈉投入到一杯熱水中,學生看到爆炸的模擬場面,模擬這個錯誤操作,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3、突破重點,化解難度

利用多媒體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把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以動畫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輕松的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例如在原電池反應中,利用動畫可以逼真形象地展示電子的運動方向和在電解質溶液中陰陽離子的運動情況,從而可以清楚地確定哪個極是活動電極,哪個極在放電,同時改變電極的材料或變電解質溶液為非電解質溶液以及斷開線路等,都會產生明顯的結果;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電子云”,電子運動的形象描述,通過多媒體也能得到清楚的解釋。

4、擴大容量,提高效率

每一章的章總結,存在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用一兩節(jié)課很難復習完,利用多媒體就能給學生梳理好知識點瑣碎、繁多的特點,還學生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因為多媒體同時對人的多種感官進行刺激,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突出教學的直觀性,有利于長時間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1]。

5、滲透德育,國情教育

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意趣,為學好功課,提供便利條件,還可以融德育與智育教育當中。在經濟落后,綜合國力不強的舊中國,石油問題常受歧視,一些西方國家稱我國是貧油國,使用石油全靠進口,因此把進來的石油叫“洋油”,解放初期,地質學家李四光拒絕國外優(yōu)厚待遇,決然回國為祖國做石油科學探測,發(fā)現(xiàn)我國石油儲存量居世界前列,并相繼成功開采了“玉門油田”、“大慶油田”,解決了我國石油靠進口的歷史。給學生播放這些歷史記錄片,使同學們認識到民族自強的重要性,也認識到貧窮受歧視的事實,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提高素養(yǎng),為增強國力而努力奮斗。

二、多媒體在化學教學中的不足處

1、思維跟不上

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節(jié)奏快,過濫的信息使學生無法跟上講課進度,只能被動的接受授課內容,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思考和分析的時間,對知識點一知半解,無法消化。

2、缺乏實踐性

在短時間內,進行大信息量的傳輸,高密度知識的傳授,使學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動手操作,降低了課堂效果;無法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實驗能力。

3、分散注意力

學生處在花花綠綠的精彩世界中,沉浸于歡樂愉快的背景中,走馬觀花,就像看電影一樣,只顧情節(jié),不重細節(jié),被一些動態(tài)信息所吸引,致使分不出重難點,甚至注意力轉移,這種只管形式玩電腦花樣的課堂,勢必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4、脫離新課改

仍然是一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性教學,師生不能互動,沒有探究性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只能被動承受,樂觀應付,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三、適度地選擇多媒體進行化學教學

1、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選擇

對于隱晦難懂的理論知識,利用多媒體讓其形象化、簡單化。如分子、原子及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釋、核外電子排布、電子云、離子鍵、共價鍵等大量微觀現(xiàn)象[2];對于簡單容易的知識,如物質化學性質探究的實驗,教師最好讓學生親手做實驗,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根據實驗的具體特點選擇

對于有毒、易爆、強污染的實驗,為了體現(xiàn)實驗的安全性,則借助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清楚看到現(xiàn)象,而不能一概的濫用多媒體,雖然很逼真、很形象,但畢竟是模擬,缺乏現(xiàn)實可信性,不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動手實踐能力。

總之,多媒體教學雖然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但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即傳統(tǒng)教學不光是粉筆、黑板和教案,還包括師生間的神情互動:教師從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獲取信息,作出反應;同時學生也從教師的表情和手勢中獲得鼓勵,受到啟發(fā),這種互動是師生間無聲的情感交流,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注意學生的手段。因而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要有機的結合[3]。多媒體只作為教學中的輔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老師,整個教學過程仍需教師來組織,要靈活的使用多媒體,使它在教學中起到揚長補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包慶申,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新課程(中學)》2008.08.

第9篇:原電池教案范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特別是計算機軟件進入課堂輔助教學,更是使現(xiàn)代教學手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如何把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與現(xiàn)代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應用于課堂教學?對于化學科,更有其特點。

一、輔助教學之媒體、越簡單越好

在教學中,對于媒體的選擇,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而定,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每節(jié)45分鐘的課,選擇的媒體太多太復雜,花時太長,那么將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媒體的選擇,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

講《碳的化學性質》時,課本中“筆意”二字放大復印,上課時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引入新課。模型的展示,掛圖及活動掛圖的合理運用,均是一些簡單,卻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媒體。如有機化學中,運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來說明其分子結構及單、雙、叁鍵的特點,分析其化學性質,既直觀,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有機物空間結構的想象能力。

二、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是一種最重要的教學媒體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其理論的建立大多是通過實驗,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或者實驗、假設、再實驗論證的過程。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直觀性,給學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擬、說明、比喻、描述,都必須基于實驗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三、利用錄像實驗輔助教學真實可信

對于一些較復雜、有危險、要求高、時間長的實驗,不適合課堂演示,則拍成錄像,于課堂播放。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又便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同時也提高了課堂密度。如講《CO的性質》時,我把家中的煤爐燃燒情況拍成錄像用于上課。又如講“碳還原二氧化碳”時,很多同學很難想象這個反應實驗該怎樣做。我經過多次試驗之后,確定采用鐵管作為木炭還原二氧化碳的反應器,然后把實驗拍成2分鐘的錄像,這樣把一個復雜、反應時間長的實驗帶到課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運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化學反應原理效果好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及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擬“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 :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或使學生形象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及兩極電子得失的特點。這樣,既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結構,理解化學變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五、科學應用投影機,促進知識的掌握

在眾多的教學設備中,投影機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因此,備受教師青睞,也是各校及教師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教設備。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投影機的應用主要有兩方面 :即投影片和投影實驗。但在課堂中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投影,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內容,首先應認真寫好教案,將投影次序,提什么問題,講解分析的內容都編定。還必須把握投影時機,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恰當?shù)刂笇W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

1.投影片的制作應抓住教材的重難點,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

使用各種媒體的目的,都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投影片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學、準確地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以助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在具體設計每一張投影片時,要明確投影片要解決的問題。如介紹“電子云”時,學生對電子云模型中那么多的“點”很難理解,通過投影疊片使學生理解電子云模型的概念。而在介紹到“氯化氫制取裝置中尾氣吸收裝置”如何防止水倒吸時,制作成推拉片,讓學生形象地看到燒杯中液面的變化。在復習“烴的衍生物”時利用投影片比較各種官能團的特征,幫助學生比較烴的各類衍生物的性質。

2.應用投影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提高實驗的可視性。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