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憲法基礎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憲法基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憲法基礎論文

第1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 軟件 硬件問題

隨著計算機普及范圍的不斷擴大,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計算機的壽命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對其軟硬件進行檢測與保養(yǎng)。計算機在使用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充分證明了對計算機軟硬件進行檢查的必要性。

1 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組成

計算機硬件指的是計算機中的機械元件、光電元件等。他們?yōu)橛嬎銠C的正常運行提供了物質前提。計算機中主要的硬件設備有主機箱和外部設備。主機箱主要包括硬盤驅動器、光盤驅動器、CPU以及內存等等,外部設備為鼠標、鍵盤、顯示器等。

計算機軟件主要指的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程序及文檔。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系統(tǒng)軟件,例如Windows、驅動軟件;另一類是應用軟件,例如各種游戲軟件、工具等。

2 計算機軟硬件容易出現的問題

2.1 計算機硬件容易出現的問題

2.1.1 鼠標

鼠標出現的故障一般較為簡單。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找不到鼠標。出現這種狀況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是鼠標已徹底損壞,或與主機的接觸不良以及鼠標本身的線路出現問題;

(2)鼠標可以在桌面上顯示,但是不能移動或移動不夠靈活。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鼠標中的滾動軸上的污垢太多導致其不靈活;

(3)鼠標按鍵不起作用或不能彈起。鼠標出現按鍵不起作用的原因一般是開關使用時間較長導致反應能力下降,或鼠標按鍵和電路板上的微動開關之間的距離較遠。出現不能彈起的原因是按鍵時按鍵下方微動開關中的碗形接觸片斷裂,尤其是塑料彈簧片,使用時間過長后就容易發(fā)生斷裂。

2.1.2 鍵盤

鍵盤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鍵盤常出現的故障主要有某些鍵不起作用、某些鍵按后彈不起來、某些字符無法輸入、鍵盤輸入與屏幕顯示的字符不一致以及按下一個鍵時出現一連串字符等等。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只有某一個鍵的字符不能輸入時,那可能是此鍵已壞或焊點虛焊。

2.1.3 硬盤

硬盤的問題是比較多的,例如更換硬盤導致無法啟動、硬盤物理壞道、大容量硬盤檢測到的硬盤容量不對等等。以更換硬盤導致無法啟動為例,一般出現這種情況時,計算機表現出來的故障是對硬盤進行升級、分區(qū)、將原硬盤的數據復制到新硬盤中都很正常,但將原硬盤取出后新硬盤無法啟動電腦,系統(tǒng)會顯示“PRESS A KEY RESTART”。

2.2 計算機軟件容易出現的故障

計算機軟件故障是指由于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不兼容,或由于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被破壞,由此而導致計算機無法正常啟動或工作的現象。例如CMOS中的Setup參數設置錯誤,刪除了一些軟件的動態(tài)鏈接文件、操作系統(tǒng)配置不正確等等。計算機軟件故障與硬件故障不同,它具有可修復性特征。計算機軟件容易出現的故障較多,例如安裝系統(tǒng)時出現藍屏或黑屏、EXE文件關聯(lián)出錯、系統(tǒng)安裝失敗、無法刪除文件、頻繁死機等等。

3 對計算機軟硬件問題的解決措施

對于上述計算機軟硬件中出現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首先是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過度使用,且又疏于維護或維護力度不夠。其次是對計算機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操作過程不科學,導致計算機感染病毒或出現一些程序性問題。最后是對計算機軟硬件的管理也不科學,增加其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因此要想降低此類問題出現的概率,計算機使用者就要多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及時對軟硬件進行維護與管理,如此才能使計算機更好的為日常工作、學習及生活服務。

3.1 利用網絡

計算機使用者可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資源或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多學習計算機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例如一些基礎教程、計算機經常出現的軟硬件問題及解決方法等,不斷充實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從而指導自身在計算機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多加注意,對不符合要求或錯誤的操作進行避免,降低出現計算機軟硬件故障的概率。

3.2 定期檢測

對硬件的維護與管理主要是對鼠標和鍵盤進行維護管理。在對鼠標進行使用時,要控制按壓的力道,減小對鼠標的物理性損害。維護方面要經常使用稍微潮濕的布對鼠標表面進行擦拭,并對縫隙及滾輪上的污漬進行清理。在使用鍵盤時,也要做到輕按輕放,提高每一個鍵的使用壽命。在進行維護時,使用柔軟干凈的濕布對鍵盤表面的污垢進行清理。同時要使其遠離水源。此外,還有對CPU的維護與管理。要安裝一個功率較大的風扇,防止出現計算機超高溫或超低溫運行。要注意清理CPU針腳上積累的灰塵。

3.3 備份與修復

對計算機軟硬件的維護與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系統(tǒng),要在平時加強對系統(tǒng)的維護,定期對系統(tǒng)進行更新,對補丁進行修復,并對流氓控件進行清理,以此來保證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運行。二是病毒,病毒是造成系統(tǒng)障礙的重要因素。它會造成計算機相關信息丟失,給使用者造成損失。因此要注意安裝功能較為強大的殺毒軟件,定期對電腦進行殺毒,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不隨便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或網站,降低風險;同時還要注意對數據的備份和保存,避免因感染病毒導致的數據丟失。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計算機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計算機出現很多問題。因此一方面計算機使用者要多加學習,不斷補充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在平時加強對計算機軟硬件的維護與管理,使其更好的為人們服務。

參考文獻

[1]徐俊龍.試論高校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軟硬件管理與維護[J].電子制作,2015(08).

[2]任軍,王子超.網絡技術應用下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共享的實現[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5(12).

[3]易力.高校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軟硬件管理與維護[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07).

[4]崔雪.有關計算機軟硬件的日常維護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08).

作者單位

第2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目前在初級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存在一種怪現象:幾乎所有學校都開發(fā)了校本課程,都有情境分析、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評價與改善等程序。還有的學校申請課題立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fā)出校本課程,這個課題也就結題了,通過了上級教育部門的評審,得了獎。但是許多學校一個星期連一節(jié)校本課都不能保證,而且沒有專職教師。平時不上校本課,只有在上級教育部門來檢查時才應付一下。校本課程開發(fā)存在著開而不發(fā)的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

1.現行的中考沒有把校本課程作為考試內容,得不到學校的真正重視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揮棒,中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F在初中畢業(yè)生考省一級重點中學競爭十分激烈,考上重點中學則意味著考上重點大學的希望很大。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社會對一所學校的評價標準是把升學率作為重中之重。對于一所初級中學來說,生源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升學率高,本施教區(qū)的學生不會流失,特別是優(yōu)質生源不會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區(qū)以外的優(yōu)質生源到學校就讀,為學校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樣學校既有充足而優(yōu)質的生源,又有富裕的辦學經費,順利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內容,學校只能放置在一邊。

2.學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抵觸情緒

許多學生家長認為:中考都不考校本課程,你學校要我孩子學習校本課程不是浪費時間嗎?你學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內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就行了。面對學生家長的不合作態(tài)度和壓力,學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應考內容的教學。

3.學生沒有時間學

我對學生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作業(yè)太多,課程內容難度大。新課程改革后,有的課程難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把原來的歷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識點分散,容量大,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材難度大,學生對教材理解上所花費時間多,再加上作業(yè)多,學生也沒有時間學。

4.教師沒有精力

新課改后,課程種類多,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由于對新課程不熟悉,教師備課花費的時間長。有的教師既要教國家課程,又要教地方課程。還要教校本課程,而且經常變換不同版本的教材,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評職評先、獎金的發(fā)放,都與本人的中考成績掛鉤,教國師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學生的成績。

針對目前許多初級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存在著“開而不發(fā)”的現象,我們應該立足實際,研究解決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內容的一個部分

目前,中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之所以困難重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學考試制度瓶頸的制約。校本課程是不同于傳統(tǒng)國家課程的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其評價、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而目前國家的升學考試制度并沒有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的實施而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荚嚪謹等匀皇巧咧兄匾纳踔潦俏ㄒ坏暮饬繕藴?,從而忽視其他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目前許多地區(qū)對校本課程評價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內容,由各縣(市)、區(qū)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學校具體操作。這種評價實際操作上隨意性大,對校本課程開發(fā)起不到推動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的一個考試內容,各個學校才會重視起來,校本課程開發(fā)才會走上正軌。

第二、爭取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質的重要舉措,其意義是深遠而廣泛的。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必修課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為學校辦出個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寬了渠道,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供了“陣地”,同時也為教師“一專多能”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但由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高級中學的招生數量不足,只有通過統(tǒng)一考試選拔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只要有選拔性考試制度,學校存在應試教育的問題就很難解決,開發(fā)校本課程也就成為紙上談兵。只有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初中生免試升人高中,初級中學不存在過重升學的壓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第3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工程;預結算;問題;解決方法

前言

在生產的經營活動進行前,預先對該活動的費用進行估算就是我們常常說到的工程預算。這就好比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做好收入及成本的評估,以此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值得做的。目前,我國正規(guī)企業(yè)都會編制年度的預算,估計下年度經營的預算,成本與利潤、收入與費用、產品的總量、售價及數量等,這些資料都是要報給董事會的,然后由董事會審查批準,制定獎懲的措施。到了該年度結束階段,就要對這一年的經營活動以及年初的預算進行詳細總結,這個過程就是決算。決算的結果也要上報給董事會,再通過董事會的審核,對相關的人員進行獎懲決定。

在建筑領域里,建筑工程的預結算工作,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建筑工程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工程預結算工作的認識,同時積極分析現階段我國建筑工程預結算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有效地提高預結算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只有做好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才能夠有效保證建筑工程的保質、按時、有序、安全、高效完工,為我國建筑工程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中的問題

隨著我國建筑工程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工程預結算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提高對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的認識,并積極分析預結算中存在問題,以便為提高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質量與效率奠定基礎。

(一)材料價格差距造成的問題

建筑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技術復雜、工期長的特點。目前,在建材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新材料,而且隨著建筑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還出現了新的技術和結構,這些新事物出現就導致了定額缺項,需要及時補充的項目與內容也在不斷增加,市場中的材料價格波動也比較大,這些都會造成定額換算不夠科學合理的問題。材料的費用占工程造價的主要部分,如果施工方在結算的時候,用高價的調撥單去代替低價的調撥單,那么就會徒增很多材料費用。還有些施工單位在一個工程完成后,才會報價,讓有關的部門簽字認價,這就很容易讓施工方有機會開假發(fā)票和高價的發(fā)票謀取利益,最后導致結算時的費用遠遠超過了預算。

(二)設計變更過多造成的問題

有些工程的地理環(huán)境非常復雜,在地質勘探環(huán)節(jié)就很難探測準確,從而導致設計的深度不夠,施工中的設計變更就隨之增多,相應的現場簽證與技術的核定也增多了,還會造成工程延期,這些都會使成本超出預算。再加上竣工的資料沒有做好,施工方的預算員在進行結算的時候,就會出現重復計算工程量或者是漏算工程量。

(三)虛報工程量等造成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對預結算編制誤差的管理不夠完善,建設方對于報表編制產生的誤差沒有制定有效的約束機制,有些施工方為了獲取較高的利潤,就會人為地提高造價,這些就是造成多估冒算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建設單位對于報價審查不嚴,就很容易造成提高工程量的現象。

(四)合同條款不嚴格而錯套定額造成的問題

施工方在套定額時,通常都是套高標準的定額,做低標準的工作,這樣一來就會提高工程的造價,很多施工方都是用套高標準的定額來謀取高額利潤的。另外,雙方在合同中有些條款不夠明確,缺乏約束和規(guī)范,特別是在包干的項目里,對其包干的范圍與調整的方式都沒有做明確的規(guī)定。

二、解決建筑工程預結算工作的方法

建筑工程預結算中存在的問題,不僅關系到招標單位的利益,同時也關系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質量與效率,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并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積極探尋解決建筑工程預結算問題的方法,以便為更好地控制建筑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經濟效益提供保證。

(一)進行全面的市場調查 避免材料價格造成差距

由于建筑工程材料市場的變化復雜,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預結算工作之前,必須進行全面的市場調查,尤其是一些價格變動較頻繁的工程材料,深入研究工程材料價格變動的規(guī)律以及新材料的發(fā)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不僅能夠為做好工程預算提供保證,同時還能夠為工程材料單項的結算工作提供參考。

(二)嚴控變更簽證 降低變更次數

為了有效避免工程變更過多,首先就要在地質勘察和設計方面下功夫,做好地質的勘察,收集相關的數據資料,以便于提高設計的水平,從根本上避免設計的變更。其次,該簽證單必須由建設方、施工方以及監(jiān)理方共同認可簽字,如果有一方沒有認可,該變更就不能進入到決算中。另外,對于變更中的內容不夠完全的或者是只有金額,而沒有工程內容與工程量的簽證也不能進入到結算中。

(三)建立相關資料 避免虛報工程量

針對施工方的多估冒算的現象,建設方應當建立起一系列的資料,提高結算的可追溯性,從而避免出現多估冒算的問題。例如,建立從項目開工到竣工的這段時間里施工方向建設方發(fā)出的工程簽證的結算單、雙方往來的文函目錄以及建設方確認的簽證結算單等。建立這些資料,就能運用到工程的結算中,讓工程結算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施工方也不能利用多估冒算的方式來牟取暴利。

(四)提高預結算人員的業(yè)務能力

合同的預結算和其他與預結算相關的人員,必須加強學習合同預算與造價管理方面的知識,提高責任心,做好基礎性的工作,盡最大力量去維護公司及項目的利益;工程的技術人員必須學好工程量的統(tǒng)計規(guī)則方面的知識,增強經濟意識,做好工程量的統(tǒng)計與審核工作,特別是對實際的工程量與材料的計劃;在審核施工方編制的結算時,審核人員必須做到合法合理,按合約辦事,不故意壓低和克扣價格,在審核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施工方的結算有漏算和少算的現象,就要了解實際的情況,并及時通知結算的編制人,根據合同約定以及實際情況予以補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結合工程設計圖紙,針對建筑工程清單進行成本預算,以為建筑工程的施工以及工程成本控制提供條件。同時,在建筑工程施工后期驗收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也應該提高對工程結算的認識,結合施工過程中收集的資料數據以及工程設計圖紙等,進行科學的工程結算,堅決貫徹真實、公平、科學的原則,對各項工程變更都進行全面考察,以確定工程變更的有效性,為工程結算提供依據,保證工程結算工作的有序進行。只有做好建筑工程的預結算工作,才能夠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阮麗春.關于對我國建筑工程預結算常見問題及控制措施的探索[J].價值工程,2011,30(30):40.

[2] 王瑋.關于建筑工程預結算的若干問題及審核方法[J].江西建材,2009,(4):66-67.

[3] 肖 琳. 關于對我國建筑工程預結算常見問題及控制措施的探微[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57(04):109-112 .

[4] 朱立新. 淺談建筑工程造價的預結算審核[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1(02):92-94 .

[5] 王先平.談如何做好工程預結算工作[J].山西建筑,2011,37(36):207-208.

第4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诖?,本文在對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tǒng)分析方法;5、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法。[vii]

從學者們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其方法的自覺意識開始萌芽,不同的教材都提及了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貫穿了研究方法,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正如學者們自己所言,其所論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主要是當時的憲法學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憲法學研究方法還沒有與法理學及一般部門法有根本區(qū)別;方法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不大,相互脫節(jié),方法與內容是兩張皮;對憲法進行注釋成為教材的主要內容等。

(二)第二代教材及論文對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viii]

如果說第一代憲法學者開啟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偉大航程,第二代憲法學人則開辟了不同的航線,其所倡導的研究方法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方法論自覺性也大大增強。[ix]憲法學人所運用的方法舉其要,有以下幾種:

1、用法權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x]2、經濟分析方法。包括的經濟分析和經濟憲法學。[xi]3、規(guī)范憲法學的方法。[xii]4、憲法哲學的方法。[xiii]5、憲法解釋學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xiv]6、憲法社會學方法。[xv]7、憲法學的實證研究方法。[xvi]8、憲法學研究的邏輯分析方法、價值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方法等。[xvii]

方法的多元與流派化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憲法學研究開始進步的體現。憲法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忌諱的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方法、一種立場。

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有少許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認為憲法學者在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至少要考慮如下因素:什么是研究方法?何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注意那些問題等?以下分述之。

二,什么是研究方法

所謂研究方法是指在探討問題或社會現象時所持的立場基礎和方式方法手段的總和。方法是有層次的,一般而言,方法有方法論和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xviii]方法論基礎是本,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是末。方法論基礎決定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的運用,而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又為一定的方法論立場服務。學者在論及方法時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那一個層次上探討方法的,否則討論就會失去共同的話語平臺。

本文認為法學研究方法有以下幾個層次:

(1)方法論:哲學基礎、邏輯、范式、價值、客觀性;

(2)普通方法:歷史分析、比較研究、規(guī)范分析、階級(本質)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系統(tǒng)分析法等;

(3)具體方法:方法手段如:問卷、訪問法、觀察法、計算機技術、統(tǒng)計分析、利益衡量、價值補充、漏洞補充、文獻研究等具體方法

憲法學是法學學科分支之一,憲法學研究方法要遵循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上述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在一般意義上也適用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憲法學包括理論憲法學和實用憲法學,前者主要運用方法論進行研究,[xix]后者主要用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進行研究,方法論基礎決定了具體方法的運用。一般而言,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與政治哲學、邏輯、價值取向連在一起。作為普通方法的傳統(tǒng)注釋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憲法的政治哲學基礎,其實憲法學研究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哲學基礎上,即你的立場是什么?一定的政治哲學觀念、立場又指導對憲法本質、基本價值、范疇等的看法。因此,規(guī)范分析等具體方法離不開一定的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規(guī)范分析等普通方法的運用,而過多關注政治哲學的“立場”問題,而規(guī)范分析又是憲法學研究之特色的體現,這樣離開規(guī)范分析,只注重政治哲學基礎的研究方法就很容易流于意識形態(tài)的無謂爭論中。因此,方法的融合才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偏見”。

三、什么是憲法學研究方法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憲法現象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憲法學研究方法有一般研究方法的共性,更有憲法學學科特性,其特性是由憲法現象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憲法學所要面對的問題不同于其他學科所要面對的問題決定的,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比較上,在比較中體現其方法特性。

(一)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

法學研究方法主要從法的一般規(guī)律出發(fā)來研究法這一社會現象,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圍繞法的產生、運行、變更、存廢等而展開,憲法是法的一種,也有一般法的特性,但憲法是高級法,其特性也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一般法的研究方法有區(qū)別。因此,把法特別是法理學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憲法學中是不可取,因為這種做法只是看到憲法的法的維度,而沒有看到憲法“憲”的維度,而“憲”的維度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所在。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以憲法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對象不同決定了方法具體運用的不同方式,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在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學者總結憲法現象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素:1、憲法規(guī)范;2、憲法意識;3、憲法制度;4、憲法關系。[xx]這種總結

當然非常有道理,但是本文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憲法學的研究對象,上述四大要素其本質是圍繞個人自由、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力“三位一體”而展開的,憲法就是在上述三者之間劃定界限,達到“定分止爭”之目的。法的一般研究方法只有用來分析如何控制、規(guī)范、保障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時,這時法的一般研究方法運用到憲法學中才有意義,如果法理學的研究方法沒有用來研究憲法現象及其本質規(guī)律,只是簡單的“嫁接”,則對憲法學研究的意義就不大,而這個“轉化”要多年的功力,特別要在對憲法現象有深刻的認識基礎上才可能完成,否則一般的法理學研究方法對于解釋憲法現象是沒有說服力的。

(二)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政治學研究方法

政治學與憲法學是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中國傳統(tǒng)上,這兩個學科沒有明顯的界限,研究方法也沒有分野,[xxi]近些年,學術界又出現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認為一個學科的成熟是它與相關學科越來越遠,因此,憲法學研究要遠離政治學。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偏頗之處,因為事實上學科成熟的標志是一個學科與相關學科既遠又近,說遠,是指一個學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和相對獨立的學科話語系統(tǒng),說近,是指一個學科會吸收相關學科的營養(yǎng),不斷完善自己,在交叉中獲得發(fā)展。憲法學與政治學等學科的關系不是平行線,他們之間有“交集”。

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要直面政治問題,[xxii]憲法與政治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離開政治問題就沒有憲法存在的價值,關鍵是憲法學者主動或者被動對待政治問題的態(tài)度,如果像“”時期中國情景那樣,學者對政治聲音只能附和,而不能有自己獨立的立場,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種憲法學術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研究方法是我們所要反對的。今天憲法學的部分學者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以為憲法學研究方法成熟的標志之一是憲法學研究與政治、政治學的分野,我們以為憲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憲法政治現象,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共同的對象是國家,是對國家權力進行控制、規(guī)范、保障等的研究,憲法學的研究離不開政治和政治學,這是憲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只是要以憲法學的方法和立場研究政治問題罷了,而不是說憲法學研究可以回避政治問題。

研究對象的大致相同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類似,特別是政治哲學與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有極大的一致性,因此,憲法學研究方法離不開政治學研究成果的支持。但是,憲法學和政治學研究的角度畢竟有極大的差別,因此,又要反對憲法學與政治學研究方法混同。

(三)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解釋方法

一般學者在論及憲法研究方法時可能會混淆二者的界限,我們認為憲法解釋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憲法解釋方法是在解釋憲法時所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解決憲法適用中的問題,屬于實用憲法學的范疇。憲法解釋方法其實是憲法學研究中對憲法進行解釋的具體方法,這些具體方法與憲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憲法解釋方法限于對憲法及相關憲法性文本進行解釋,而憲法學具體方法所涉及的有憲法文本,也有其他憲法現象。當然,由于憲法解釋在司憲國家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占去了憲法學研究的大部分領域,因而部分學者把憲法解釋學方法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民法學者在談及方法時,其本質是民法解釋學,甚至民法解釋學就等同于法學方法論。[xxiii]因此,把憲法解釋學看作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精粹,甚至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全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抽象的憲法和靜態(tài)的憲法只有經過解釋才可以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而憲法適用于具體的案件是憲法的生命所在,適用具體案件的憲法解釋方法也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生命所在。

但是,憲法解釋方法畢竟不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憲法學研究方法除了憲法解釋方法外,還有方法論、其他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其中方法論是理論憲法學研究方法,這明顯有別于作為實用憲法學方法的憲法解釋方法。

四、什么是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

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中國憲法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當然要遵循法學及憲法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guī)律及共通的方面,但是其研究對象畢竟是“中國”,而且是“當代中國”。因此,研究方法注定會有一些特殊。本文認為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堅持一般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也要注意個性,本文不重點探討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方法類型或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只是探討在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要注意的幾個維度。

(一)要有問題意識,注意到憲法學研究的中國問題面向。[xxiv]研究方法其實只是說明或者研究具體問題的手段,中國憲法學所面對的是中國問題。目前憲法學界研究方法與內容、問題脫節(jié)的情況依然存在,問題意識還不夠強。[xxv]學界純粹談方法,開了研討會,也寫作了不少研究憲法學方法的論文,但是其方法論上的自覺性還是不夠,少有運用自己所主張的方法寫作、針對具體問題論述的專門著作。方法與自己的學術著作及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兩張皮。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這句話對憲法學界而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只有在自己的專著或者論文中使用了方法來探討問題,方法多元的格局自然會到來,如果硬要創(chuàng)造一些所謂的方法來,實在是不可取的。憲法學學術流派和學術良性爭鳴的局面要靠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來形成,對一個問題可以運用一定的方法論從歷史、比較、邏輯、價值、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而作出回答,不同的回答構成了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方法存在的地方和意義所在,而這種局面現今還遠遠沒有形成。

方法要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是本,方法是末,在問題中體現方法、運用方法。筆者甚至設想,什么時候不談方法了,在憲法學教材中也不論述方法了,[xxvi]而只是在教材論述中或者研究憲法具體問題時運用方法,這時憲法學研究才會真正成熟。

(二)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在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中,對中國憲法文本主要有兩種大致相反的看法,一種研究者潛意識里認為中國憲法文本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正當性基礎,對憲法文本指責成分大于辯護,這種研究者本文稱為憲法悲觀主義者,憲法悲觀主義者研究憲法主要以西方理念,特別是西方自由主義理念為理論基礎,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側重對憲法的原則、價值、民主、法治等憲法理念的研究,這種研究者在憲法學研究會中人數相對較少。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憲法本身是良好的、有其正當性基礎,認為建設主要是一個現行憲法的實施問題,在貫徹實施中國憲法后所達致的就是狀況,這種研究者是憲法樂觀主義者,憲法樂觀主義者相信,只要運用憲法解釋方法對憲法文本進行分析,堅持現行憲法,就能夠逐步實現。

應該說,持上述兩種憲法觀的研究者都有一定的中國憲法問題意識,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確立既不能建立在對中國現行憲法“妖魔化”的基礎上,也不能建立在對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的基礎上。既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的優(yōu)點,也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是研究者要保持的適度理論張力。當

然,正如斯密特所持的看法一樣,憲法分為與憲律,憲法文本特別是其中的“”部分的決定權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政治決斷的結果,研究者從自律的角度看,只能在現行憲法的前提下研究中國憲法問題,這是學者所要注意的面向。

當然,理論上對中國憲法文本進行各種研究都是值得提倡的,這種研究也許是從批評或者建設的角度出發(fā),也許是從合理性論證角度出發(fā)。本文主張要對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不事先預設價值判斷,只是在研究具體問題時實事求是進行客觀評價,這是研究者確立中國憲法研究方法時所應持的態(tài)度。

(三)在研究方法運用時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即世情與國情的關系。糾纏在憲法學研究者心中的“結”之一是憲法有沒有普世性價值,如果有,則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如果憲法沒有普世性價值,則中國憲法價值觀與西方憲法價值觀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作出回答,否則會影響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選擇使用。[xxvii]

主張憲法普世性價值者認為: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縱向范圍是沒有例外的。一般而言,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部分學者主張民主、個人自由、在民、權力的相互制約、法治、違憲審查等具有普世性價值,這些普世性價值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實現的方式是不同的,即所謂的途徑差異。而主張亞洲價值觀的學者更愿意看到憲法價值的地區(qū)特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憲法經驗是不可以照搬的,主張中國憲法研究者要看到中國憲法所堅持的特色道路,這是一條不同于西方憲法價值觀的道路,他們更加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

在中國憲法學研究者的潛意識中,這種所謂西方價值與中國特色之爭是客觀存在的,前述對中國憲法持悲觀態(tài)度的學者其研究的前提預設是中國憲法文本與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有悖,其所持的是憲法的普世性價值觀。而對中國憲法文本持樂觀態(tài)度的學者可能更愿意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價值觀。對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和中國特色所持的理論傾向可能會影響到憲法學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持普世性價值觀的學者在對中國憲法文本解釋時可能會更加傾向于“批判”,甚至不屑于所謂文本分析,這種學者的潛意識里是中國有憲法文本,但只是“名義”憲法,不是“實質”憲法。這種學者的知識背景主要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國家的憲法價值觀,其研究方法的特色是更加注重對西方憲法的研究,并且相信西方憲法價值觀可以在中國得到適用的。持中國特色價值觀的學者不承認憲法的“名義”與“實質”之分,認為中國現行憲法既是“名義”憲法,也是“實質”憲法,他們的研究中沒有區(qū)分的概念,認為也沒有區(qū)分的必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中國傳統(tǒng)的憲法學研究方法,注意中國憲法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側重對現行憲法進行合理性、正當性的詮釋和理解運用,認為建設法治國家,只有在堅持現行憲法基礎上進行,任何偏離現行憲法的改革都是不可取的,因而反對任何急劇變革憲法的思路。

其實,人的兩面性決定了憲法價值觀的兩面性,人之為人的普遍性決定了關乎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價值觀的普世性。人在不同社會和歷史狀況的不同存在方式決定了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與憲法保護方式的特殊性。過分強調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會使問題簡單化,看不到人的社會性差異的一面。過分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則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性中的共通性的一面,沒有看到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規(guī)制方式的一致性。因此,既要看到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又要看到普世性價值的實現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具體途徑的不同。因此,我們不可以照搬西方的制度,也不可以拒斥其成熟的經驗,既要看到中國的特色,也要看到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國與世界他國法律趨同化趨勢。[xxviii]把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既注意到憲法的普遍性原則,又看到憲法原則的具體實現途徑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方法,否則在研究方法的取舍上就會迷失方向。

(四)正確處理“時差”問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等諸方面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都不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也是中國基本國情之一。中國憲法與西方國家的憲法也存在“時差”,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法治觀念、民主實踐、憲法觀念、憲法原則、憲法文本、憲法的司法適用等。西方國家近代憲法所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是要認真考量的。由于中國問題與西方問題存在“時差”,當代中國還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實踐,主義的背景和前提更是應當研究的重點,即的社會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如何達致等難題。當然中國部分學者意識到了這種“時差”,他們研究的重點是近代憲法諸如控制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司法權的獨立性等問題。

當然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語境是把中國看作成熟的國家,把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其研究的中國憲法問題主要目的是對中國憲法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證明和論證,這樣在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對憲法問題的看法勢必會“水土不服”。同時,在對憲法所研究的問題取舍方面,比較注重“前沿”問題,其實有些憲法問題即使在當代西方也存在重大的觀點分歧,這種“前沿”問題對中國憲法研究的實踐意義不大,我們主張當代中國憲法研究的重心還是憲法基礎理論和主義的背景,這是確立當代中國憲法研究方法的務實態(tài)度。

在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對當下中國憲法所處的世界革局中的“位置”是要牢記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注意到研究問題的“語境”,才不會照搬西方憲法學話語,其實西方理論有自己的言說語境,離開具體的語境而論述憲法問題是很難對解決中國憲法問題有所幫助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意識并且發(fā)現當代中國憲法學所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什么?其研究才會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否則就會超越當代中國的憲法實踐,其所研究的就不是“中國憲法問題”。

當然,在看到“時差”的同時,研究中國憲法時也要考慮到目前中國憲法與世界他國憲法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即除了歷時性的差異外,也有一些“接軌”的共時性問題,這也是確立研究方法時要認真考慮的,我們反對走極端的偏見。

(五)要注意到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實踐的虧缺。憲法與法律一樣,其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困境在于沒有或者很少有違憲審查實踐,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違憲審查的案件,只有少數憲法“事例”。因此,學者研究的“題材”少,年輕學者或者海外歸國人員只好在研究中引用大量外國憲法案例,這種研究對于了解外國憲法的運用和理解其憲法原則、精神、價值、制度等方面當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其研究不“發(fā)現”外國憲法與中國憲法的“對接”點所在,則實用價值也不大,畢竟憲法學研究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論述外國憲法時引經據典,鴻篇巨制,而中國憲法教材或論文在論述中國憲法問題時則顯得相對較“空”。這樣,憲法學研究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后就到了瓶頸階段,這是目前所謂方法困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我們要繼續(xù)研究西方國家的憲法,但是我們不能停留于此,要從西方憲法中提煉對中國憲法發(fā)展有價值

的原則和經驗。另一方面,學者在價值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的同時,應當用更多和更大的精力去關注中國的社會實踐問題,用憲法學原理去說明、分析、闡釋社會實踐中所發(fā)生的各種事件,以憲法理念為指導去關懷我們這個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人和一切事,豐富的社會實踐是憲法學研究的唯一源泉。

注釋:

[i]比如在2004年度,中國憲法學會、中國人民大學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于杭州聯(lián)合舉辦了“憲法學基本范疇與研究方法研討會”。另外也有就憲法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的專業(yè)論文,部分論文在下文會提及。

[ii]中國研究憲法的學者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以憲法學研究會為標準,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本文被當作一個群體對待。另外一部分學者也研究憲法及憲法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參加憲法學研究會,這一部分學者主要以自由主義學說或者其他學說作為自己的政治哲學基礎,對憲法問題進行更加寬泛的研究。當然,對研究憲法的學者進行的這種界分是不精確的、粗線條的,憲法學研究會中的憲法學者也有以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為理論基礎進行憲法學研究的,而憲法學會外的研究者包括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也有觀點上的分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規(guī)范研究。本文所探討的方法及其反思主要是針對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而言。

[iii]這里所舉主要是第一屆憲法學研究會干事會及其領導機構成員所編寫的教材及專著、論文的觀點。

[iv]1982年到2002年憲法學教材索引參見胡錦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發(fā)展研究報告》(1982——200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57——959頁。

[v]參見張光博主編:《憲法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張光博著:《法辯》,2002年征求意見稿等。

[vi]參見吳家麟主編:《憲法學》,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吳教授較早提出了階級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對照與聯(lián)系實際四種方法。

[vii]參見許崇德主編:《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許教授認為階級分析方法是本質分析方法的一種。

[viii]本文所謂第二代憲法學人的著作主要是指第一代學者指導的博士、碩士第子們所編寫的教材、專著、論文等。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等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yè)的當時在讀或者后來畢業(yè)的博士和碩士。當然在中國參加憲法學研究會并且對憲法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者絕不僅僅限于上述高校的老師與學生,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留學回來的憲法學者也對憲法學研究方法有貢獻,因此,本文的劃分是粗線條的。

[ix]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二代學者所編的憲法教材都有關于憲法研究方法的介紹,也有少數沒有介紹研究方法的,比如朱?;葜骶帲骸稇椃▽W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潘偉杰著:《憲法的理念與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x]參見童之偉:《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改造》,載《法學》1994年第9期。童之偉:《用社會權利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法學研究》,1994年第5期。童之偉:《法權與》,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xi]參見鄒平學:《的經濟分析》,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經濟分析方法對研究的導入芻議》,《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6年第1期。趙世義:《資源配置與權利保障:公民權利的經濟學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趙世義:《經濟憲法學基本問題》,《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趙世義:《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法學評論》2002年第3期等。

[xii]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guī)范到規(guī)范憲法——規(guī)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以下。

[xiii]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鄭賢君教授認為自己主張憲法哲學研究方法,并且有高度的自覺。也可參見鄭賢君:《憲法學及其學科體系科學性的理論依據》,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江國華博士也對憲法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其博士學位論文就與憲法哲學有關,參見江國華:《憲法哲學批判》,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

[xiv]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作者介紹了韓大元教授主張憲法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同時韓教授還對憲法文本研究有很有興趣,寫過相關論文,參見“中國網”所載韓教授及其與學生合作的論文。

[xv]參見韓大元:《試論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xvi]參見張千帆主編:《憲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5頁。

[xvii]莫紀宏教授所編教材提出了歷史、邏輯、實證、價值、比較、哲學研究方法。參見莫紀宏主編:《憲法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莫紀宏著:《現代憲法的邏輯基礎》,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

[xviii]有學者認為方法有基本方法與具體方法之分,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也有學者認為方法有根本方法、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guī)范到規(guī)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本文認為方法有方法論與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憲法學者一般談及的方法事實上都是具體方法,而很少從方法論角度談及方法,方法論關涉到憲法的政治哲學或者其他理論基礎,他決定學者的“立場”。有關方法論的書籍主要是政治哲學或者法理學、法解釋學方面的,本文不一一提及。

[xix]一般而言,政治哲學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當今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種政治哲學基礎,其中自由主義又因具體觀點不同可分為形形的各種派別,除了上述三大派別外,其他如功利主義、社群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女權主義等也是政治哲學的派別分支。參見[加]威爾·金里卡著:《當代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

[xx]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guī)范到規(guī)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xxi]最先的政治學研究會和憲法學研究會沒有分開,憲法學研究從屬于政治學研究,第一界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后,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開始在體制上分開。

[xxii]斯密特把憲法分為與憲律,前者主要是掌握制定憲法權力者,對一個政治實體存在的形式及屬性,所作的政治決定。參見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第17—18頁。

[xxiii

]參見[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楊仁壽著:《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這兩本書都以“法學方法論”命名,但是談及的都是民法解釋學的內容。

[xxiv]所謂注意中國問題面向的研究者主張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憲法學研究的根本,憲法學研究要注意不同的利益問題,人的利益是憲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國家權力要尊重不同的利益,憲法的精神在于規(guī)范、控制、保障國家權力,以達致尊重人的利益和人權保障的最終目的,憲法學研究的核心范疇是國家權力和個人自由,用憲法來規(guī)制國家權力以達保障個人自由之目的是憲法的基本價值所在,其中違憲審查機制是制度性保障,因而是憲法學研究的最重要課題。這種研究范式被稱為“利益——權力”模式。其研究特點是把研究方法融入到所探討的問題中,不具體討論研究方法,但是運用了研究方法。探討相關問題的論著參見胡錦光著:《中國憲法問題研究》,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稇椃ǖ木瘛?,載王鍇著:《公法論衡》(代序),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胡錦光著:《尊重利益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等。參見/include/shownews.asp?newsid=5604.

[xxv]至于憲法學要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和“范疇”、如何獲得“問題”等,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討內容。

[xxvi]國外學者除日本外很少有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比如德國阿列克西是方法論大師,其名著《法律論證理論》探討了方法,但是在其《憲法權利理論》(ATheoryofConstitutionalRights)一書中也沒有專門探討方法的章節(jié),只是其研究過程中方法自覺性很強,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美國的憲法學著作也很少有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在憲法學研究比大陸發(fā)達的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參見臺灣學者的憲法學論著如陳慈陽著:《憲法學》,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法治斌、董保城著:《憲法新論》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等。

第5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關于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歷來是學界爭論的焦點,關于其效力有很多種觀點,而大多數學者認為憲法序言具有法律效力。筆者認為應從憲法功能和憲法序言整體的角度去理解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有關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問題,歷來是學界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

1關于憲法序言法律效力的學說

1.1全部無效說

一種觀點認為,憲法序言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理由是:

(1)憲法序言因其過于抽象而不具有規(guī)范性效力。

(2)憲法序言事實性的敘述不具效力。

(3)憲法序言不具備法規(guī)范的結構要件而無效力。

1.2全部有效說

隨著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另一種觀點認為,憲法序言具有法律效力。其理由主要是:

(1)序言作為憲法的組成部分,應當具有法律效力。

(2)憲法序言的通過、修改和解釋程序,與憲法的正文是完全相同的。這在各國是個通例。

(3)憲法序言承擔著重要職能,具有構成憲法法規(guī)的規(guī)范性基礎。

1.3部分效力說

再一種觀點,也就是“部分效力說”,從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有三種不同情況:

(1)它記載歷史事實的部分完全沒有法律效力。

(2)確認基本原則的部分須和憲法正文的規(guī)范結合起來才有法律效力。

(3)屬于規(guī)范性的部分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

1.4模糊效力說

還有一種觀點主要是針對“部分效力說”提出的,認為“部分效力說”對憲法序言內容所作的現象分析值得肯定,但不同意“部分效力”的提法,而主張以“模糊效力”來取代。

1.5強于正文效力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憲法序言是國家的宣言書、總綱領,是憲法正文的基礎,其效力當然要強于憲法正文。

1.6其他的觀點

當然除了上述觀點外,關于憲法序言的效力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和看法。如有學者認為,各國憲法序言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是陳述性的序言(美國式),二是原則性的序言(法國式),三是綱領性的序言(中國式),四是綜合性的序言(1974年前的南斯拉夫式)。2關于憲法序言法律效力的問題的看法

對于憲法序言法律效力的問題,筆者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們不能孤立地理解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更不能與普通法律的效力混同起來。筆者認為憲法序言應該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筆者認為應該從下面兩個角度來理解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2.從憲法序言的功能上來考量憲法序言的效力

法的價值是指法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法的價值肯定包括法的目的因素,因此,從某個角度講法的目的決定法的功能,因此憲法的目的決定憲法的功能,也就是憲法的目的決定憲法序言的功能。有的學者是這么說的憲法“把國家的理想目標寫人條文從而提供一種象征功能,它們規(guī)定了政府的結構形式、并試圖為政府統(tǒng)治的權利進行辯護?!币虼?,憲法的目的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表述國家的目標、形成政府的結構、以及確立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除了形成政府結構這一目的主要是由憲法正文來實現外,其余兩個方面的目的在憲法序言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憲法既然有著特殊的功能,那么這就決定了其應當有特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既然憲法序言有特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那么勢必會影響到憲法序言的作用和效力問題。這里從憲法的目的到憲法功能到憲法的內容到憲法的效力,應該是這樣的關系,憲法的目的決定了憲法的功能,而憲法的功能決定了憲法的內容,而憲法的內容決定了其具有的效力。

2.2從整體的角度考量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從憲法從整體角度發(fā)揮其效力的角度考量其效力問題。憲法序言是作為整體來發(fā)揮其效力的,而不是要逐字逐句的去探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我國現行憲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是一種整體的效力。

1)所謂整體的效力,是指憲法序言作為一個整體被認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不必深究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具體的法律效力。它主要通過憲法正文條文,一般法律法規(guī)及政治機關、各種組織的行為與憲法序言不相抵觸來實現;而不是必須由一定機關及其人員直接依據某一段文字進行的“實施行”或“執(zhí)行”活動來實現其法律效力。

2)憲法序言整體效力的內涵還包括的內容是,不能看憲法序言是否具有司法適用性,而是從更廣義的層面看憲法序言是否能得到普遍而有效的貫徹和遵守。

3)憲法所承載的特殊的功能決定了憲法具有特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從普通法律,特別是民法、刑法中歸納出來的法律規(guī)范結構來看待憲法,往往會得出“憲法非法“的錯誤結論。

3總結

1)各國的憲法序言一般都具有法律效力,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憲法序言是不存在的。有區(qū)別的是各國憲法序言的效力的強弱、效力的明確與模糊之分,堅持憲法序言具有法律效力的學者也指出,憲法序言中不同內容的效力作用方式和效果表現并不完全相同。

2)判斷憲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標準,不是看憲法序言是否具有司法適用性,但具有政治機關的適用性。

第6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弱勢群體 基本人權保護 憲法價值

弱者與強者的對抗是貫穿整個生存競爭的永恒主題。但在人類的精神家園,除競爭外,還彌漫著濃重的“類”的情懷,對弱者的關懷和保護是人類特有的道德法則。正如《世界人權宣言》第l條所明確規(guī)定的,“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一、弱勢群體的法學界定

“概念是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眰鹘y(tǒng)上,對于何為弱勢群體更多地是在社會學領域予以定義。社會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把其定性為貧困群體、脆弱群體、競爭弱者等等,由于劃分的依據各異,至今尚無定論。但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弱勢群體必是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物質生活的貧困是其主要標識。從當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弱勢群體可分為三類,即社會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和自然性弱勢群體。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和不可避免的事實。從社會弱勢群體的形成來看,自然生理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與整個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是社會制度設計、政策,尤其是權利分配機制(如農民權益的城鄉(xiāng)差別、遷徙自由、上訪自由的限制)的犧牲品。

二、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憲法價值

當代現代民主法治社會的實質是以憲法和法律的至高權威管理國家,通過對公共權利的授予和控制來實現對公民人權和自由的保障,使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因此,作為規(guī)定一國公民基本權利并以人權保障為核心價值和終極目標的憲法,必須擔當起維護弱勢群體基本人權的重任,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關愛和保護,保障他們的人格尊嚴、自由選擇和安全生活,從根本上消除對他們的歧視、虐待和侮辱,充分體現出法治社會的公平、公正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

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是憲法價值的應有之義。法價值的實現足以人為最終歸屬的,只有在法的價值轉化為主體的現實滿足,甚至屬性(如自由、平等、人的全面發(fā)展)之后,法的價值才能說真正實現。憲法自誕生以來,人們給它下了無數的定義,但其中有一點從來就是完全一致的,即憲法是人們自由的,是人權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憲法的產生過程足人權由一種理念升華為憲法規(guī)范的過程,是人權由應有權利轉化為法定權利的過程。人權孕育了憲法,憲法內容是以人權理念為核心來展開的,“憲法的內容經常是按照憲法中的關于人權的規(guī)定作出判斷?!弊鳛槿藱?,自然也就成為文明進步憲法所要實現的根本價值目標。如果憲法不體現人權精神,不考慮人的生命、自由、榮譽、幸福等最基本價值需求,不反映基本的人道主義內容,那么,憲法就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本質基礎,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變得毫無意義?!叭藱嗟玫阶钋袑嵉谋U希乾F代法治社會的一個根本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標志之一”。這是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理論基礎,也是憲法保障人權終極價值的必然要求。

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本質也是體現憲法的公平、平等原則。平等權是法治國家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從立法上看,法律給予每位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即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時,法律面前人的實際身份、地位、經濟狀況、勞動能力、健康情況是不被考慮在內的,是抽象的“人”,即憲法學上所稱的“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只是消極地保障人們有一個平等的起點,而忽視了站在起點上的各個人具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差異的存在,弱勢群體的“弱勢”特質在“形式平等”條件下也被抽象的普遍人格所遮掩,他們在形式上獲得了和其他人同樣的平等權利。然而,各個人“有時只能歸因于天意”的原因并不是具有對等的實力,實際接近和利用機會更是不平等的。社會弱勢群體往往因自身的“弱勢”特質而缺乏享有自由和權利的手段。純粹形式平等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現實上的不平等狀況,造成事實仁的不平等,導致了一些人的基本權利流于形式,正如柏拉圖所言“對一切人的不加區(qū)別的平等就等于不平等。”畔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p>

第7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第一,闡釋民法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問題。民法強行性規(guī)范是民法與法理學、憲法、行政法發(fā)生聯(lián)系的紐帶。文章希望能夠從規(guī)范論的視角,厘清民法與憲法、行政法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合理認識民法發(fā)展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

第二,分析民法規(guī)范構成,認清民法內部的規(guī)范構造。

第三,從司法論的立場,為我國強行性規(guī)范的正確定性和準確適用提供一種參考性的意見。

第四,從立法論的角度,為我國民法典中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提供一種思路。

總之,文章希望從強行性規(guī)范的角度,合理認清民法發(fā)展的內外部環(huán)境問題,從而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在價值取向、規(guī)范制定、體系構造等方面產生指導作用。此外,作為一種嘗試,希望從多學科視角建立強行性規(guī)范的討論平臺。[5]作為一種規(guī)范分析,希望能夠豐富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的規(guī)范研究理論,拓展民法學與其他學科對話的基礎。[6]

二、論文結構和要旨

文章從民法強行性規(guī)范的角度,闡釋民法與憲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如何接軌的問題,探討憲法、行政法對民法產生的影響,從而闡釋民法如何在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中實現這些規(guī)范的價值要求。其次,對民法內部規(guī)范體系進行分析,闡釋民法內部的規(guī)范構成,厘清強行性規(guī)范與民法中其他規(guī)范的相應關系。再者,文章從司法的視角闡述,厘清強行性規(guī)范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最后從立法論的角度對民法中如何構建強行性規(guī)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將全文分為七章。主要內容為:

第一章主要厘清強行性規(guī)范的概念及其分類問題。傳統(tǒng)觀點將強行性規(guī)范區(qū)分為強制性規(guī)范與禁止性規(guī)范,并不能體現民法規(guī)范所具有的邏輯構成。學者將禁止性規(guī)范再分為效力規(guī)范與取締規(guī)范。但這種區(qū)分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不能很好地判斷這些規(guī)范對法律行為的效力影響,而且,該種區(qū)分完全架空了強制性規(guī)范與禁止性規(guī)范的內容,具有明顯的弊端。文章認為,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分析,需要結合強行性規(guī)范所具有的行為模式與法律后果的內容進行綜合探討。依據該種標準,文章將該規(guī)范分為指導性規(guī)范、禁止性規(guī)范與效力性規(guī)范。

第二章指出當代民法強行性規(guī)范的發(fā)展特點及構建基礎。19世紀以來,隨著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的演變,公法性強行性規(guī)范在私法中不斷增多,社會化因素在私法中不斷加強,憲法在民事領域中不斷擴張,概括條款在民事領域中的調控加強,這給傳統(tǒng)民法來了很大影響,也給我們研究強行性規(guī)范提供了分析的平臺。保障自治是私法構建強行性規(guī)范最基礎的價值,保障人權乃是實現私法目標的最高價值。這些價值同其他規(guī)范價值一起作為法律規(guī)范社會的基本工具,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私法的安全、自由、效率、正義等價值的需要。

第三章主要從強行性規(guī)范承載的憲法價值來探討憲法規(guī)范對民法的效力?;疽?guī)范是憲法與民法作用的連接點。憲法對民法的間接效力,藉由民法上之基本規(guī)范,從而將基本權利之精神引入民法領域,以保障憲法性權利的實現。確認憲法對民法基本規(guī)范的效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有利于維持法律整體秩序的一致性,有利于正確解決權利沖突,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憲法的司法化。憲法對民法的規(guī)范效力是通過民法的基本規(guī)范實現的,憲法不能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判斷。所以,物權法的違憲只能說物權法的基本規(guī)范不能違反憲法的內容,而不能涉及物權法的具體規(guī)則。

第四章探討了強行性規(guī)范在民法與行政法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對私權領域的干預或者介入,主要是通過概括性條款,即公序良俗。但行政權只能介入違反公序風俗的事實行為,不能直接介入法律行為的具體內容,也不能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判斷。根據私權保護的一般原則,行政機關對行為人的私權進行剝奪,只有通過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對所有權的限制只能屬于私法的范圍,而不能超越于私法?;谏鐣芾淼男枰?私法行為需要經過必要的登記程序,但該種行為的性質需要厘清。盡管由登記機關作出登記或者批準的行為是行政行為,但該行為并不能影響所從事的基礎行為即契約行為的效力。為了避免行政法對民法的過度干預,在立法中,一是對私權行使的限制應該盡量在民法中進行規(guī)定,二是在不得不由行政法規(guī)范的內容,由民事單行法加以調整。

第五章主要厘清強行性規(guī)范與其他民法規(guī)范類型的關系。按照行為效果、規(guī)范邏輯、規(guī)范目的,民法規(guī)范可分為強行性規(guī)范、任意性規(guī)范、許可性規(guī)范以及宣示性規(guī)范。所謂許可性規(guī)范是指許可行為人從事某行為的規(guī)范。該規(guī)范是行為人從事選擇之后才能對其發(fā)生效力的規(guī)范。許可性規(guī)范與任意性規(guī)范不同,因在許可的范圍之外,是法律所禁止的內容。所謂宣示性規(guī)范,是指并不具有明確的命令模式與行為效果的規(guī)范,該種規(guī)范是其他規(guī)范乃至民法體系建立的基礎。該種經常以不完全法條的形式出現。

第六章闡述強行性規(guī)范的判斷與適用問題。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判斷,不能僅僅根據規(guī)范本身的字語進行,更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該種規(guī)范就屬于強行性規(guī)范。規(guī)范的判斷需要根據規(guī)范設計的目的,規(guī)范所體現的價值以及規(guī)范在體系中的位置等綜合進行考慮。文章從強行性規(guī)范解釋的方法論入手,分析了強行性規(guī)范的具體解釋方法,即文義、體系及目的解釋。違反指導性規(guī)范,該法律行為并不因之無效。但對違反禁止性規(guī)范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需要根據法律禁止的是行為人的主體、內容還是客體等方面來進行綜合分析,同時也要合理區(qū)分行為人違反行為所處的階段。對效力性規(guī)范的分析,主要是看民法中的轉介條款轉介的規(guī)范類型的性質,從而對之作出評判。

第七章主要對民法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進行探討。民法典中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需要考慮到強行性規(guī)范在民法典中所承載的價值以及該種規(guī)范所具有的特性。文章認為,當應該保護的對象因為客觀原因無力保護自身的利益時、當市場交易的安全與效率的正負外部性問題產生,需要法律加以克服的時候,以及某項制度需要對第三人利益進行保護時,應當表現為強行性規(guī)范。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需要合理區(qū)分公法與私法中的強行性規(guī)范的性質,要認真對待民法中的公法性規(guī)范。同時,需要結合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律規(guī)定的強行性規(guī)范類型,從而在民法典還是民事單行法律中作出合理的構建。

三、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文章的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了民法中的公法性規(guī)范存在的原因,闡釋了該種規(guī)范的構建思路,并以此分析了民法與公法協(xié)調的問題。隨著公法對私法影響的深入,具有公法性內容的規(guī)范也得以在民法中規(guī)定。民法中的公法性強行性規(guī)范與公法中的強行性規(guī)范具有不同,主要表現在:首先,二者規(guī)范的法律關系不同;其次,二者制度安排的內容不同;最后,違反的法律后果不同。民法規(guī)定公法性規(guī)范,是因為:一是民法中公法性規(guī)范是構建統(tǒng)一的公共秩序的需要。二是這些規(guī)范的構建能夠為公共財產的運行提供民法規(guī)則。三是這些規(guī)范的構建也是限制公權力機構進入民法某些領域的需要。從立法的角度而言,這些內容也可以在有關公法性法律中進行規(guī)定。但是,如果在公法中對這些內容進行規(guī)定,就會給理論與實踐帶來如下難題:其一,影響公法主體所從事的交易行為的效力確認。因為公法調整的乃是有關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這些內容在公法中進行規(guī)定,就有可能被確認為當然無效。這不僅不利于當事人利益的保護,而且也會損害交易的安全。而如果規(guī)定在民法中,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因為法官在民事裁判中,對該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需要慮及到民法的相關規(guī)則,如財產的合理利用、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交易的安全等,由此就不會斷然地認為該規(guī)定無效。其二,如果這些內容在公法中進行規(guī)定,難以對此行為進行合理的定性,從而也不能為法官在司法裁斷時作出正確的選擇。其三,如果將這些內容規(guī)定在公法中,則會使相關行為失去了民法的基礎。如《物權法》第133條規(guī)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xié)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農村土地,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guī)定,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轉?!比绻摋l規(guī)定在公法性法律中,難以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入股、抵押的流轉方式進行規(guī)范。其四,這些行為如果規(guī)定在公法中,難以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正如學者認為,民法典總是通過特別的限制來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從而抵御公權力的侵入。[7]其實,民法之所以要對這些本質屬于公法性規(guī)范的內容進行規(guī)定,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行為的主體、內容以及行為的性質具有民法的色彩。

文章最后指出,民法中公法性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是我們引導公法對私法介入的標準,也是我們在構建強行性規(guī)范類型時所需要考慮的一種新的規(guī)范類型。公法性強行性規(guī)范的構建,實現了公法與私法的嚴格劃分。在現代民法中,看上去公私混融的私法,其實都是現代私法的典型樣貌,相較于19世紀的私法,只不過是涂上現代工業(yè)的粉黛而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不能以19世紀的私法之貌象來否決今日私法之整體,更不能以此認為,現代私法已然公法化。第二,從基本規(guī)范的視角,闡釋與厘清了憲法與民法的關系?;疽?guī)范在民法規(guī)范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其它規(guī)范產生的基礎,也是其他規(guī)范合乎法律規(guī)范的“身份”的基礎,[8]也是確定規(guī)范構建的合法性以及司法裁斷合理性的基礎?;疽?guī)范作為確認政治與法律行為正當性的概念,擔當了確認國家權力合法性的功能?;疽?guī)范是憲法與民法作用的連接點。正因為基本規(guī)范的這些功能,憲法對民法的間接效力,藉由民法上之基本規(guī)范,從而將基本權利之精神引入民法領域,然后保障憲法性權利的實現。與此相同,正是因為民法中的漏洞填補條款以及權利發(fā)展條款的存在,憲法規(guī)范無需對民法產生直接效力。憲法通過民法中的基本規(guī)范,才能夠對民法發(fā)生作用。作為憲法的司法審查,不是直接審查民法具體規(guī)則的內容,而是審查該規(guī)則是否違反體現憲法精神的基本規(guī)范。文章分析與確認了憲法對民法基本規(guī)范的效力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主要表現為:其一,維持法律整體秩序的一致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然要求憲法與民法相應的價值觀一致,同時也使憲法的基本權利能夠在民法中得以實現。其二,保障權利,解決權利沖突。民法中的權利主要是通過確定權利、規(guī)定民法權利沖突解決規(guī)則,以及對這種權利遭受侵害時的救濟來得以保障的。解決民法權利沖突的規(guī)則本質就是權利保護的規(guī)則,這時需要對民事權利的性質進行闡釋,這也就涉及到民事權利的效力問題,而當某種權利具有憲法權利的性質時,無疑使該種權利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而相關的權利沖突的解決規(guī)則也就顯得更為合理。憲法將其觸角延伸至現代民法,并不是對現代民法的干預,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民事權利的保護。[9]其三,實現憲法的司法化。借助于民法中的基本規(guī)范,憲法中的基本權利以及相關價值可以內化于民法的具體規(guī)范之中,從而實現憲法對私法的間接效力。[10]所以,憲法司法化也就沒有必要存在。被譽為“開創(chuàng)了我國憲法司法化的先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憲法對民法效力的案例也是證明了憲法作用于民法的這一法理。[11]如果當事人的行為內容違反憲法的基本權利的內容,是否援引該種權利的憲法性而對法律行為進行判斷呢?具體而言,該內容是否是《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內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憲法對民法的規(guī)范效力,乃是基于民法中的概括條款,而不能直接作用于民法的具體規(guī)則,所以,即使法律行為的內容違反憲法中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法官也不能直接援引該權利的憲法性而否定當事人的法律行為效力。而只能根據法律的基本規(guī)范進行裁斷,否則就違背了憲法對民法規(guī)范效力的一般原則。

第三,從比較法的視角,在既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12]較全面的分析了民法中的內部規(guī)范構成。文章將民法規(guī)范的類型按照行為效果、規(guī)范邏輯、規(guī)范目的分為強行性規(guī)范、任意性規(guī)范、許可性規(guī)范以及宣示性規(guī)范。所謂許可性規(guī)范,是指許可行為人從事某行為的規(guī)范。許可規(guī)范與任意性規(guī)范具有相類似之處,即都具有選擇適用的特點。許可性規(guī)范是行為人從事選擇之后才能對其發(fā)生效力的規(guī)范。此外,許可性規(guī)范還具有一個特點,即在許可的范圍之外,就是法律所禁止的。但任意性規(guī)范不具有此特點。許可性規(guī)范與強行性規(guī)范的不同是,強行性規(guī)范要求“必須為某行為或者不從事某行為”,但是許可性規(guī)范表現為“有權從事某行為”,并不是強加或者強制行為人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所謂宣示性規(guī)范,是不具有明確的命令模式與行為效果的規(guī)范,該種規(guī)范是其他規(guī)范乃至民法體系建立的基礎。文章還系統(tǒng)地比較了我國民法中的任意性規(guī)范與法國民法中的補充性規(guī)范,并對我國任意性規(guī)范的適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第四,從規(guī)范的視角,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判斷以及相關類型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文章認為,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判斷,不能僅僅根據規(guī)范本身的字語進行判斷,更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該種規(guī)范就屬于強行性規(guī)范。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判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規(guī)范設計的目的來考察規(guī)范本身具有的屬性。其次,在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目的時,法官應進行必要的價值判斷,探求立法的價值取向。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規(guī)范屬性并不是一陳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法律規(guī)范的性質將會發(fā)生變化。在強行性規(guī)范的具體類型判斷中,那種促使行為人采用特定行為模式,又不對行為人從事行為的效果進行評價的規(guī)范是指導性規(guī)范;而禁止采用特定行為模式,又對行為效力的后果進行評價的規(guī)范是禁止性規(guī)范;那種不規(guī)定某種具體的行為模式,僅僅對效果進行否認或者肯定評價的規(guī)范是效力性規(guī)范。文章指出,對強行性規(guī)范的效力判斷需要厘清法律所需要達到的約定不能排除是“特定的行為模式”還是“特定的法律效果”,還是對“行為模式”與“法律后果”都能夠予以排除。這是判斷規(guī)范類型性質的標準,也是分析影響法律行為效力的基礎。

此外,文章指出了強行性規(guī)范構建所應堅持的原則,強行性規(guī)范構建所體現的基礎,強行性規(guī)范在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律中具體構建所應該把持的標準,并對此方面提出了自己比較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在對行政法與民法關系的闡述中,系統(tǒng)分析了民法強行性規(guī)范與行政法規(guī)范的連接問題,就行政法對民法如何實加影響以及民法如何應對行政法這種影響方面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觀點,限于篇幅,不再一一進行列舉。

注釋:

[1]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1一52頁。

[2]同注1,第52頁。近幾年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規(guī)范進行了闡述。參見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從功能法的角度看民事規(guī)范的類型與立法釋法方向》,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1期。解亙:《論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契約之效力》,載《中外法學》2003年第期。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經濟理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蘇永欽:《民事立法與公私法的接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孫鵬:《論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行為之效力———兼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理解與適用》,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期。耿林:《強制規(guī)范與合同效力》,清華大學法學院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謝鴻飛:《論法律行為生效的“適法規(guī)范”———公法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及其限度》,載《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公司法的修改,公司法學者對該規(guī)范的闡述比民法學者的探討要“繁榮”得多。

[3][日]大村敦志:《民法總論》,江溯、張立艷譯,王軼校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弟62頁。

[4]陳金釗:《認真對待規(guī)則———關于我國法理學研究方向的探索》,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6期。

[5]王軼教授認為,對民法規(guī)范的分析是建立一個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吸收和借鑒的學術平臺的有效途徑。參見王軼:《對中國民法學學術路向的初步思考》,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第1期。

[6]這就是我國學者所提倡的打破“各個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甚至學科內部也溝壑縱橫”的“飯碗法學”的現象。參見王利明:《對法學研究現狀的幾點看法》,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第1期。王軼教授認為,要合理區(qū)分民法與民法學問題。民法學問題是開展與其他學科對話的基礎。參見王軼:《民法價值判斷問題的實體性論證規(guī)則———以中國民法學的學術實踐為背景》,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王軼:《對中國民法學學術路向的初步思考》,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第1期。

[7]Jean-FranaisBRISSON,RèglesouprincipesleCodeCivilàl’épreuvedudroitpublic:transversalitéettranscendance,publiédansleCodeCivil:uneleondelégistique?BernardSaintouren(dir),Economica,2006,p·92·

[8][英]約瑟夫·拉茲:《法律體系的概念》,吳玉章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頁。

[9]學者對此認為給個人權利的“個別性保障”。參見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頁。

[10]在法國,法官在《法國民法典》第4條規(guī)定的:“法官借口法律無規(guī)定、不明確或者不完備而拒絕審判者,得以拒絕審判罪追溯之”的壓力下,有可能徑行根據憲法的有關規(guī)定直接裁判案件。但是,這種類型仍然是私法中有關條款的不能承載憲法的價值時才能體現。具體可以參見BertrandMATHIEU,DroitConstitutionneletleDroitcivil,RTDciv·(1),1994,p·63·

第8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 德育課教學 法律意識 提高 方法

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并要求“加強公民法律意識教育”。教育系統(tǒng)是全國“五五”普法規(guī)劃的主要對象之一,這一新的精神對教育系統(tǒng),特別是德育課教師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即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高,這是比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艱巨得多的任務。要實現這一任務,教師就要花大力氣,掌握把知識和能力轉化為法律意識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幾種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寓法制觀念教育于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之中

實現寓法制觀念教育于基礎理論教學之中,教師首先要講清、講準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只有正確掌握了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分析社會實際和他們自身行為,法制觀念才能提高。就學生而言,他們了解掌握法律規(guī)范的主渠道是學習法律基礎課。因此,教師在向其宣講法律知識時應做到準確無誤。如果因教師的錯誤表達而給學生以誤導,以致他們聽從教師所講而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那真可謂誤人子弟。所以法律基礎課教師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刻苦專研法律知識,認真?zhèn)湔n,力求做到所講的內容均言之有據,不允許有自行的“合理推斷”、“夸張想象”的現象存在。

然而,傳授了基礎理論知識,并不一定就能自然而然地達到提高法律意識的目的。實踐證明,理論知識不等于法制意識、法制觀念。例如,學生在初中就已知道什么是“違法”,但在學生中仍存在一些違法現象,如打群架、偷竊等行為,還有的學生有矛盾不找老師,而從社會上找人幫忙,這些都是法制意識不強的表現。再如,通過“憲法”的教學,懂得憲法賦予的權利和要求履行的義務有哪些,也具有分析案例的能力,但他們并不一定都能增強憲法意識,更不一定都能依憲辦事。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清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加強法律意識教育。所謂有意識,就是在教學中要把傳授理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法制意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法制意識教育的內容要在緊密聯(lián)系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系統(tǒng)。

第一要全面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法制教育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抓住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確定各課所要解決的重點。

第二對學生的要求要恰當,不應當偏低或過高過急。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提高法律意識的具體要求。法制教育工作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注重實效。例如,進行“維護憲法尊嚴”的教育,既要講清大道理,又要提出每個學生都可以達到的初步要求,如不私拆他人信件、不私自翻動他人物品、不辱罵他人等。這樣寓法制教育于理論知識教育之中才會落到實處。

二、寓法制教育于法律基礎課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之中

課堂教學應當同課外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同時,課外活動也是法律基礎課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寓法制教育于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寓教于樂是學生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配合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可以組織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活動,如召開法制班會,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閱讀法制刊物,收看《今日說法》或其他法制節(jié)目,觀看法制錄像,利用班級黑板報開設“法律小百科”園地,舉行知行小論文演講比賽,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參加庭審觀摩等。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動后可要求學生談收獲、找差距、定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與交流。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如參觀、訪問、進行初步的社會調查等,以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法制觀念。

三、協(xié)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擰成一股勁

學生法制意識提高的過程是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力量發(fā)生作用的過程。因此,協(xié)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就成為德育課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一要爭取各科教師、班主任和團委的協(xié)調配合,形成合力。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計劃要盡可能和學校的德育大綱的實施計劃同步,并讓班主任、任課教師、團干部了解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計劃,以便配合教學內容開展班級、團和各學科活動。如爭取班主任、團干部組織學生搞相應的調查活動或召開主題班團會或開展法制征文活動;也可爭取在語文課內寫相應內容的知行小論文,并搞演講比賽活動;還可以通過校報、廣播、校園網、宣傳欄等進行宣傳。這樣各負其責,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達到教育目的。

第9篇: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 憲法 行政法 生存權 保護

近些年,房屋強制拆遷問題、強制占用農民耕地問題、群眾跪求政府舉措搬遷污染企業(yè)問題、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問題等關系人們生存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面對這些關系人們切身生存的大問題、大事件,一方面,政府有些相關的行政部門能夠依據部門職責果斷地及時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把危害人們生存權的影響降到最低,切實地起到了維護好、保護好人們的生存權;另一方面,政府有些相關的行政部門由于利益的左右卻未能很好地履行其行政職能,對一些明明知道具有危害人們生存權的事件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或者未能嚴格依法嚴格執(zhí)法、放縱違法等。對于這種現象,尤其是我國已經明確把科學發(fā)展觀寫入憲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生存權作為憲法賦予人們的首要人權,在政府行政主體部門下時常未能及時、有效地受到維護,人們不得不一次次反思“憲法跟行政法關系到底是什么?”“行政法作為憲法的具體化于生存權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如何舉措保護憲法賦予公民的人權?”“政府作為行政法的具體執(zhí)行部門是如何保護人們的生存權或者執(zhí)法過程中存在什么漏洞?”

一、憲法和行政法的關系在生存權保護中的運用

(一)憲法和行政法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亦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把人民的意志上升到法律的形式寫下來,最具權威性、最具法律效力,其他法依其制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guī)均不可以跟憲法的精神與原則相背,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全體公民必須遵循憲法并維護憲法的尊嚴、確保憲法的有效實施。

行政法是我國實體法律體系里的一種,具體來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他是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履行其職能的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他一方面要規(guī)范和約束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和行政行為,保護公民等的正當權益;另一方面也要規(guī)范和約束公民等的行為,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第一,從淵源上看,憲法是母法,行政法是子法,憲法是行政法的基礎前提。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規(guī)范,行政法是源于憲法的原則與精神制定的,憲法作為行政法的基礎前提,沒有憲法就沒有行政法。

第二,憲法是概括的,行政法則是憲法的具體化實施。憲法是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抽象的、高度的概括,憲法指導其他法律法規(guī);而行政法是憲法其中的一個部分,不但是針對憲法原則精神做出的明確的、具體的、細化的、全面的落實,還是對憲法的補充、完善。

第三,從法律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效力,行政法具有普通效力。憲法處于全部法律體系的最高層,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均不能超過他或者與他相抵觸,當行政法與憲法發(fā)生抵觸時,行政法則會被宣布無效,僅以憲法作為唯一的標準。

第四,憲法是靜態(tài)的,行政法是運動著的憲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憲法是一部抽象性的提綱挈領,具有隱含性;行政法在憲法的引導下,將憲法所賦予的權利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操作程序,正是這個過程使行政法具有靈活多變、技術性強、可操作的特點,各個行政部門依照行政法“按部就班”執(zhí)行日常工作,使得行政法是一部實踐著的活生生的憲法。

(二)生存權在兩者關系中的運用

翻開我國憲法,卻找不到關于“生存權”的明確條款規(guī)定,但是這并不等于沒有明確寫入憲法就不應當受到保護。在法律法規(guī)體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最初確實是沒有“生存權”這個說法,但是沒有“生存權”這個說法并不等于憲法就不保護人們的“生存權”。因為當時的“生存權”保護是由“生命權”保護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最初的“生存權”蘊涵于“生命權”之中。對“生存權”較早的成文規(guī)定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91年11月的《中國的人權狀況》中,其在第一節(jié)就明確規(guī)定了“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還從國家與民族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再次強調“生存權”是人們的首要權利,任何情況下如果“生存權”沒有了,那么另外的權利無法說起。2004年3月的我國憲法第四次修改,雖然沒有明確把“生存權”寫入憲法,但是卻開創(chuàng)里程碑式的新引進了一項“人權”概念,并將之歸入憲法的保障。盡管“生存權”未被憲法明確寫入條款,但是我們可以從“人權”里解讀出“生存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薄叭藱唷本哂袕V泛性、公平性、真實性3個突出特性,其中“人權”的廣泛性不但包括生存權和人身權,還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等方面權利,所以“生存權”的保護可以通過“人權”的保護在憲法中找到重要依據。

這里所說的“生存權”,按照傳統(tǒng)認識及現行的通常說法指的是在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期以及所存在的特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yōu)榱司S持基本生活而必需的最最基本權利,包括人在生理上的保障、生命安全,自由、尊嚴不受侵犯凌辱,基本生活、健康得到保障等等。比如,一戶農民家只有三畝田地,他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這三畝田地上耕作,靠這田地的生產維持生計,如果某一天遭到公益性的征收,土地減少了,農民的生計就會變得窘迫,失去了保障,進而生存就會受到危害。

從憲法跟行政法關系角度上來看,憲法是行政法的母法,是基礎前提、是概括的、是靜態(tài)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行政法則是憲法的子法,是憲法的具體化實施,是運動著的憲法,具有普通法律效力,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從近些年時有發(fā)生的房屋強制拆遷問題、強制占用農民耕地問題、群眾跪求政府舉措搬遷污染企業(yè)問題、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問題等均嚴重涉及到了人們的“生存權”問題,從憲法角度來看,部分人們群眾上訪政府抗議房屋被拆遷,有些農民群眾上訪反對政府占用耕地尋求合理補償,群眾跪求政府舉措搬遷污染企業(yè)等等行為,都是人們“生存權”受到危害而要求保護的體現。從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與執(zhí)行上來看,政府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法的具體落實與執(zhí)行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去制止危害人們“生存權”的行為,并且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人們的“生存權”。行政權在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執(zhí)法權,他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執(zhí)行我國有關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目前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已形成依據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的保護“人權”進而保護“生存權”的憲法保障,形成依據《就業(yè)促進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管理法》、《煤礦安全規(guī)程》、《環(huán)境保護法》等為主體的保護“生存權”的法律法規(guī)。面對時有發(fā)生的強制占用農民耕地問題、房屋強制拆遷問題、群眾跪求政府舉措搬遷污染企業(yè)問題、煤礦坍塌瓦斯爆炸問題,甚至是目前的“毒膠囊”“地溝油”“流感問題”等諸多關系人們切身利害的“生存”問題,再加上我們已經有憲法條款以及各項法律法規(guī)體系對人們“生存權”方面的權利保護,政府作為行政法的落實與執(zhí)行主體,政府及有關行政部門有責任有義務秉承我國憲法保護人們生存權與各項法律法規(guī)具體落實保護人們“生存權”的規(guī)定,依據科學發(fā)展觀,貫徹落實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貫徹落實、執(zhí)行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人們的“生存權”,當人們的“生存權”受到侵害時,及時制止并嚴懲。

二、從憲法和行政法關系的角度保護生存權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新趨勢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新形勢下,如何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利益驅使下,政府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的是發(fā)展,而忽略了人們的“生存權”的有效保護。政府作為行政法的落實與執(zhí)行主體,政府如何在保護人們的“生存權”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完善生存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

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對“生存權”的條款規(guī)定存在缺失、不明確、不夠細化、不夠具體等問題,至今尚無一條法律法規(guī)條款對“生存權”的保護作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母法、基礎前提、根本大法,針對日益突出的“生存權”問題,憲法有必要把通過“人權”保障進而間接保障“生存權”的條款作修改,通過憲法的明文規(guī)定直接把保護“生存權”寫入憲法。行政法作為憲法的子法,應該依據憲法的原則與精神制定具體的、合理的操縱程序,切實落實完善哪些“生存權”應該去保護、如何去保護等,并且政府作為行政法的執(zhí)行主體,應該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政府的職責和采取責任負責制去保障執(zhí)行。

(二)促使憲法行政法化

憲法是概括的、是靜態(tài)的,處于法律體系的最高點,而行政法是具體的、運動著的憲法。因此要努力嘗試打破憲法高高在上讓其他法律“頂禮膜拜”的態(tài)勢,憲法也應該“三貼近”,走入到行政法中去,實現行政法化,這樣才能讓政府依法行政、依憲行政,使憲法在行政法中更具有權威性,行政法也更具法力性,這樣“生存權”才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國家高度,“生存權”的保護才會得到空前重視和保障。這樣也才能會減少政府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的是發(fā)展,往往忽略了人們的“生存權”的有效保護,或者政府為了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利益驅使,出現對“生存權”保護的漠視,以犧牲“生存權”換取發(fā)展,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糾等“不作為”行為。

(三)轉變職能與加強監(jiān)督

憲法賦予了行政法具體化的權利,由行政法去具體承擔履行憲法的職責與程序,僅僅是去執(zhí)行,而沒有反過來守護憲法。即行政法更多的時候是當侵犯“生存權”的時候才執(zhí)行,并沒有提前或者對“生存權”的發(fā)生防患于未然,沒有提前把可能存在的對“生存權”構成危害的不利因素扼殺在萌芽時期,行政主體往往是當造成不良后果后才“有所為”。行政法應該主動轉變職能,以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執(zhí)法與守法并行。此外,在憲法的框架下,應該引導其他司法加強對行政法的監(jiān)督,特別是對行政主體“不作為”的時候進行問責,不能讓行政法“不作為”時缺失司法上的監(jiān)督,這樣才能規(guī)范與約束行政法更好地去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