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數學認識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認識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認識論文

第1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1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下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對他們的培養(yǎng)也要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代高中生,他們自身處在身心發(fā)生變化的叛逆青春期,內心比較敏感,思維比較活躍,比較追求個性的發(fā)展,他們具有十分廣泛的興趣,強烈的自尊心,以及高遠的志向。當然,在這個青春期階段,他們還不夠成熟,渴望被尊重,內心很脆弱,了解到高中生的共性特點,作為教師,就要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跟學生的交流方式和教育方式。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方面,本來就要求教育者注重被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尊重被教育者的個性,通過引導作用讓被教育者能夠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的言行有說服力才能讓學生愿意去接受教師關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尊重,是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要求。當然作為教師也要有強大的包容心,當學生做出比較過分的行為的時候,教育者應該耐心的教育,要讓學生感覺到平等,以及讓學生在講道理明事理的氛圍中跟教師建立融洽的關系。尊重能夠挖掘人的潛力,激發(fā)人的上進心,開發(fā)人的智力。

2轉變教育方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的傳授占了幾乎所有的課堂時間,學生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在歷史課的傳授過程中,往往陳述性的講課方式容易讓學生走神懈怠,參與度不高也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一個詬病。所以要摒棄傳統的單純的死記硬背的接受狀態(tài),要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學生們的思維,并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平等和自由,有自己的學習空間,這種方式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印象,起到一個知識根深蒂固的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與學相結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他們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課堂的生動性,體現在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整理學生自己的思路,課堂上與教師互動,作為教師也要給學生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在歷史教學中這種方式改變課堂枯燥的效果更明顯,在歷史知識的展示中,學生的自豪感會變強,也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自己的思想基礎上融合教師的傳授能得到更高程度的提高。

3組織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首先,歷史學習過程中,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在新課標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浪潮下,更加重視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在歷史學習中,搜集史料,篩選資料,整理史料,都能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動手能力,樹立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其次,是實踐活動,在通過與社會的接觸中,培養(yǎng)公民意識。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對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從歷史的角度關注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去關愛社會的弱勢群體,關心老人。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在教師的要求下去做問卷調查,在實際行動中了解社會現狀,建立個人的人文情懷。社會是一個鮮活的課堂,所感所見都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加深對這個社會的認識,同時在歷史課堂上見到的變遷和文化發(fā)展也對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提高愛國主義情懷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要多開展實踐活動和教育研究活動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4結語

第2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據前期調查,我們發(fā)現在四川省內僅有三所非師范高職院校設有本專業(yè),而且其專業(yè)發(fā)展均沿革于原師范類辦學基礎,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便是其中之一。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普通高等民辦職業(yè)院校,在這樣一所民辦非師范綜合院校中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性,再由于無論橫向還是縱向都缺乏能夠比較和借鑒的材料,所以建設難度相當大。一般而言,非師范類高職院校現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方面必須要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在辦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自身特點,并積極通過“區(qū)域行業(yè)發(fā)展調研”“、自身辦學特點分析”“、企業(yè)人才需求調研”等方式對目前及未來幾年市場對教育類、數字媒體制作類、新媒體傳播類相關行業(yè)人才職業(yè)能力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初步形成了符合教育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基本特點,并具有一定非師范類培養(yǎng)特征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1)調研“區(qū)域行業(yè)發(fā)展趨勢”。我們通過和相關行業(yè)公司管理人員交流,以及對《成都市數字新媒體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09-2012年)》、《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yè)集群發(fā)展規(guī)劃》、《成都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等規(guī)劃文件進行研究,進一步認知到成都及周邊區(qū)域未來在數字媒體行業(yè)、電子信息產業(yè)、數字文化創(chuàng)意及新媒體行業(yè)具有良好的發(fā)展趨勢,未來五年內數字媒體、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增加值將占到全市GDP的6%,成為經濟支柱產業(yè)③;專業(yè)人才缺口初步估計將突破6萬人。因此,學院多次召開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建設交流會,邀請相關專家、行業(yè)一線企業(yè)的管理者共同討論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模式、方法,并逐漸形成了在培養(yǎng)領域上突破傳統教育領域局限,同時面向教育培訓、數字媒體、文化傳媒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定位。(2)分析“自身辦學特點”。我們以學院辦學的總體思想為指導,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對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環(huán)境做了深入分析。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①作為一所年輕的學院,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非常重視現代化硬件設施的建設。目前已建有“非線性編輯實訓室”、“音視頻技術基礎實訓室”、“數字媒體生產實訓基地”等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供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使用。②目前學院從事數字媒體領域、多媒體軟件教學的專職教師有20余人,其中有近一半教師是具有豐富行業(yè)經驗和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學院充分認識到行業(yè)發(fā)展速度快、競爭大的特點,并積極通過“內培外引”等一系列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地建設力度??沙掷m(xù)發(fā)展的教師團隊為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3)調研“企業(yè)人才需求”。調研企業(yè)人才需求的實質是調研企業(yè)的崗位群設置需求和相應的專業(yè)能力結構需求。但由于不同企業(yè)的成長背景、發(fā)展情況、管理、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對開展調研的企業(yè)應有所選擇。通過多方努力,我們聯系到成都地區(qū)在數字媒體、文化傳播、音視頻系統集成等行業(yè)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較大行業(yè)影響力的一線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的機構設置比較完整,管理相對規(guī)范,崗位職能明確具體。選擇他們做企業(yè)人才需求調研,可以產生基于生產過程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崗位人才參考模型。與此同時,我們也通過互聯網招聘信息、現場招聘咨詢、畢業(yè)生就業(yè)回訪等多種方式對更多相關企業(yè)用人需求進行調查。高職非師范類教育技術專業(yè)的主要職業(yè)能力和素質要求在人才培養(yǎng)領域和方向確定后,我們將該專業(yè)人才技能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數字傳媒行業(yè)、文化傳播行業(yè)及教育培訓行業(yè)等數字資源設計、開發(fā)、建設、管理和維護需求量大的實踐應用領域。面向社會,面向數字媒體內容提供公司、企事業(yè)單位,面向中小學校、培訓機構培養(yǎng)能夠從事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管理與使用、音視頻系統工程建設與維護、數字媒體內容制作、數字媒體技術應用服務以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教學輔助工作和其他涉及媒體技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通過調研,我們總結出目前市場人才需求的幾個重要崗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技術員”、“數字媒體資源建設人員”、“音視頻工程系統集成技術員”、“數字媒體技術應用服務人員”的職業(yè)能力需求。

人才職業(yè)能力標準形成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選取行業(yè)領先企業(yè)開展人才需求調研行業(yè)領先的企業(yè)一般具備五個特點:(1)在行業(yè)具有一定影響力;(2)崗位設置相對完整;(3)技術處于領先地位;(4)管理團隊比較穩(wěn)定;(5)管理機制比較健全等。選擇行業(yè)領先企業(yè)進行調研,不僅可以得到參考價值較高的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和人才需求信息,從而總結提煉出多個崗位工作的典型過程,以確保形成有效的人才職業(yè)能力標準。同時還可以隨著調研的深入,展開進一步合作,如開設“定單班”,進行“課程置換”等,這樣更有利于拉近企業(yè)實際需求和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距離。(二)職業(yè)能力目標設定“忌大忌全”教育技術領域本身是一個跨學科的復合型領域。教育技術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課程開設面面俱到,技能培養(yǎng)泛而不精的情況。職業(yè)能力就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選擇培養(yǎng)哪種職業(yè)能力一般會考慮市場需求、學院自身培養(yǎng)條件等因素,最后選擇可行性最高的一個(或兩個)按照崗位需求進行能力分解展開重點培養(yǎng)。(三)重視“通識性”職業(yè)能力這里所指的“通識性”職業(yè)能力包括“良好的職業(yè)崗位認知”、“主動溝通能力和服務意識”、“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責任心”等。這些能力一般隱性的包含在其他職業(yè)能力中,但卻是相當重要的部分。這些能力是否良好,直接決定了崗位工作開展的成效。行業(yè)領先企業(yè)在招聘時非??粗貑T工的通識性職業(yè)能力。

第3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小學音樂論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 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特點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一、感性與理性相結合——音樂美學特征語言表述的可能性探尋 二、具象與抽象的融合——音樂美學學科的發(fā)展定位

上文關于音樂美學表述的實現已經論述了它的可能性和可實施性,雖然學者們對于相關問題在方向和方法上已經提出了引導性的建議意見,但要真正實現學科語言的表達還有需要解決的困難與問題。其中,使感性描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有效性和理性分析最大程度的還原音樂中呈現出的感性要素是一個具體而又復雜的過程。對于具體音樂作品中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在很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例如韓鍾恩教授在感性與理性的中心問題上指出,①“邏各斯(logos)之所以退出中心,就在于它極端理性;語音(phono)之所以成為中心,就在于它復原感性。因此,所謂邏各斯中心主義向語音中心主義位移,其實質就是:由相對約定、模糊、虛幻、抽象的邏各斯,逐[12]漸趨向于絕對確定、清晰、實在、具像的語音?!北疚恼J為,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雖然本身具有的不足是致使這種理性分析重心偏移的成分,但是真正影響這種問題平衡的是對于理性哲學部分的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對于感性問題的重視。因此,學科的發(fā)展需要建立在對學科性質和屬性的定位上,如上文所述,音樂美學存在三種屬性,即本質屬性、感知屬性和價值屬性,三種屬性之間亦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本文以為,這種關系首先表現在,以具象作品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音樂美學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都需要通過對于具體作品的感知來實現,因此,音樂作品中可以具體分析或可以被具體化的要素都是音樂美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切入點。其次,上述三種屬性的關系還表現在,抽象屬性的實現方面。價值的衡量需要一定的標準,本質的概括也需要某種對比,所以,這兩種屬性都具有抽象性,都不具備獨立性,需要建立在可具體化的條件之上,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具體作品的感性認知無疑成為了實現二者的最有效方法。而這種具象屬性與抽象屬性的轉換不是像法則一樣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情況自由變化的,因此,上述三者之間更類似于一種游移關系。對于音樂作品的感知需要以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為背景,在不同的音樂歷史時期,音樂風格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音樂具體表現手法也有著迥然不同的使用習慣。例如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嚴格按照功能和聲的寫作方式序進,而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作曲家們往往有意規(guī)避傳統中的規(guī)則與習慣,追求和聲的復雜化,最大限度的去功能化,這樣就導致了音樂在風格上的區(qū)別,從這個角度來說,音樂的本質發(fā)生了變化。此外,在兩個不同的時期,音樂欣賞的標準也隨著音樂風格的變化而變化著,因此,無論是創(chuàng)作主體還是審美主體對于音樂價值判斷的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調整的要點即是對于音樂具象屬性和抽象相對合理性的融合,同時這也避免了音樂美學由于側重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而變得晦澀難懂,也能更加客觀的從具體環(huán)境、風格、作品等感性認知的角度出發(fā),使其通過有理有據的實際分析和理解,從而在理論抽象升華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對作品進行有效性表述,進而回歸到具體音樂中,最終實現對于音樂作品從感知到解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闡釋的過程。結語隨著當代音樂美學的發(fā)展,除了傳統的學科基本問題依然存在之外,面對20世紀各種新理論、新觀念的不斷涌現,本文認為,首先對于學科的原理性和實踐性研究仍然是研究的側重所在,而關于二者相結合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有拓展?jié)摿Φ念I域;其次對于學科所具有的屬性問題,很多學者都分別從一般性與特殊性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但二者的關聯性及并存性并未得到相應系統化理解和認知;再次,當代的哲學對于本體的提倡使我們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于音樂作品感性認知進行更深層面的研究嘗試。而如何將感性的音樂有效的描述,如何將理性的分析與審美主體表現的可感性相對應,如何實現音樂美學學科意義的語言表述等問題都是新時期音樂美學研究所涉及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最后,當代的研究現狀客觀上加速了我國的研究者對上述新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而從現階段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和相關學者們近期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科間的交叉研究在不斷加深,在多元化的發(fā)展前景中怎樣兼容他學科優(yōu)勢的同時進一步顯現音樂美學的學科意義是值得研究者們思考并研究的問題。

第4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朝廷開始進行文禁,朝中的風氣在慢慢地發(fā)生著變化,同時特產生了一股不安的氣流,嘉慶皇帝對這一現象很是敏感,他言道:惟近日風氣往往好為議論,造作無根之談飛或見諸詩文,自負通品。此則人心士習所關,不可不示以懲戒,豈可以本朝極盛之時,而輒蹈明末聲氣陋習哉?從中我們看出清朝人對社會中的風氣和士人惡習的認同,嘉慶皇帝沒有辦法將國家衰敗的現實改變,面對國家的日漸衰敗,在經營時,他需要更加的謹慎和留意,在時機成熟時,他會采取一定的行動。而洪亮吉正好為嘉慶皇帝提供很好的機會。洪亮吉上書,文辭激烈,嘉慶皇帝對洪亮吉上書中的言辭耿耿于懷,朝中的一些大臣對洪亮吉進行語言攻擊,嘉慶皇帝為了展現自己的任君風度“:(洪亮吉)實屬咎由自取,但聯方冀聞鏡論,豈轉以言語罪人?亦斷不肯為誅戮言臣、自蔽耳目之庸主。今因伊言,惟自省于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已”,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對洪亮吉進行了處理(流放)。洪亮吉因為上書被流放,這件事在朝廷內外的大臣中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刺激,在洪亮吉流放的日子里,朝中的風氣恢復沉寂,朝中大臣不敢上書言事,嘉慶帝為了將這種沉寂的朝中風氣打破,于是宣召眾大臣,命令其不得沉默。在變化無常的政治環(huán)境中,朝廷的文武百官的處境是怎樣的尷尬。嘉慶皇帝剛剛即位之初,為了展現自己的任君風度,下令廣開言路,將一些政策放寬,這對于沉默很久的文人士人來講,具有很大的號召力。洪亮吉的上書并沒有讓嘉慶皇帝高興,因為其上書的《極言時政啟》中,將朝廷上下,包括嘉慶皇帝在內,出現的惡習等等進行譴責,朝政的頹廢、大臣的玩弄權證、奸邪狡詐等等社會現象進行一一的披露,隨著這是國家統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極言時政啟》中的文字,觸及了當朝皇帝的尊嚴,嘉慶皇帝以冒犯兩朝天子尊嚴的借口,稱洪亮吉不忠,以洪亮吉上書內容與國家體制相違背等罪名將洪亮吉流放。

二、洪亮吉人口學觀念

從洪亮吉上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洪亮吉是一個關心國家關心百姓疾苦的人,其上書的《極言時政啟》中,不僅將朝廷中出現的弊端進行指出,還將社會中出現的一些惡性,百姓生活的疾苦等現象進行闡述,雖然洪亮吉的上書惹怒了嘉慶皇帝,但是我們還是要從洪亮吉上書事件中認識洪亮吉的人口學觀念。從洪亮吉的《治平篇》、《生計篇》等政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洪亮吉將人口增長、人口過剩等問題進行明確的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洪亮吉認為,人口增加的速度超過了經濟生產速度,其中“……,其戶口則視三十年前增加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加十倍焉,視百年數十年前不窗增二十倍焉”“,頃,寬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視高曾時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這些洪亮吉的《治平篇》中都可以看到,這是洪亮吉眼中的人口增長速度。正是因為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速度,所以在社會中出現了人口過剩的現象,“或者曰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簡崖未盡居也,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戶口則增至十倍、二十倍”“,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余”等等,這些都是反映社會中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的文字,從中我們也看到了當時社會中人口增長的速度。

2.人口過程導致社會問題出現。洪亮吉對社會中的危機現象等有很敏銳的察覺能力,根據洪亮吉的觀察,江南地區(qū)的生產水平如果按照家庭人口的來算,一人得到大約四畝地,十口之家則需要四十畝地,而今天四十畝地的寬度和古代百畝地的寬度相當。洪亮吉將乾隆初期和末期的社會物價做了對比,在洪亮吉的《生計篇》中有記載:“指乾隆初期,吾祖若父之時米之以升計者,錢不過六七,布之以丈計者,錢不過三、四十。……有一人營力于外而衣食固已寬然矣。”乾隆時期社會人口的增長速度是,農民數量是以前的十倍,但是田地的數量并沒有增加,商人的數量是以前的十倍,但是貨物不增加,學生的數量是以前的十倍但是教授學業(yè)的館舍數量并沒有增加等等,這些是乾隆年間人口增長的速度,由于形成了通貨膨脹導、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低等,致社會生產中出現各種問題,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人數也增加至以前的十倍數量,遇到水災、旱災、疾病等情況是沒有辦法應對,這就是洪亮吉眼中的人口過剩引發(fā)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思考和解決的。

3.洪亮吉對以上出現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產生的人口過剩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洪亮吉在自己的政論中明確指出,天地調劑、君相調劑等方法可以對人口增長速度進行遏制,洪亮吉認為,在發(fā)生災害時不行喪失生命的人大多是十一二歲的人,水災、旱災、病疫這些就是調劑法。在洪亮吉的政論中重點講述了君相調劑法,《治平篇》中記載,要保證國家沒有閑置的天地,勞動力沒有剩余,可以將國家的疆土進行擴充,將以耕種為主的人們遷移至此進行生活,百姓中賦稅嚴重的,可以適當地減輕百姓的賦稅,要在國家中禁止浮靡,遇到水災、旱災等自熱災害時國家要開倉賑災,簡單的概括就是,通過開墾荒地、增產節(jié)儉、禁止重稅、賑災救濟等方法,將百姓所處的社會處境進行改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上,洪亮吉不僅看到了人口增長過快的自然因素,也看到了百姓生活艱苦的社會因素。人口的超速增長,隱藏著社會危機,百姓的生計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社會中出現的“極寒顛踣”是無法掩飾的社會人口問題。洪亮吉在自己的政論中講述了自己對人口增長過快的恐懼,因為在科技、生產力等相對落后的時代,洪亮吉不可能認識到生產力可以是國家飛速發(fā)展的基礎,對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他也沒有辦法對其進行各種限制,所以洪亮吉的這種擔心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第5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術論文 第三人稱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語言使用中,不同人稱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人稱的非常規(guī)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據不同社交場合和主觀情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接收者也需要通過對相應的社交語境進行充分把握,從而正確理解使用者傳達的社交意圖。社交指示體現在談話雙方所使用的種種言語手段之中,意在適應社交現場的不同需要,在話語中恰當地表達各自思想的言語行為(何自然,1988)。

學術論文是作者通報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學者的學術研究水平和某一領域的發(fā)展趨勢,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途徑(趙有斌,2001)。以往對學術論文的研究多將其視為一種特殊體裁,對學術論文及其各部分從體裁角度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關于學術論文這種特定體裁中人稱的專門研究幾乎沒有。根據Myers,在學術論文中“是否選用人稱代詞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與讀者、同行間的關系”(Myers,1989)。我們通過人稱的選擇揭示論文作者在學術社交場合中對與接收者關系及態(tài)度的定位,即傳達社交意圖。

在研究學術論文人稱社交指示的基礎上,本文對英漢學術論文進行了橫向對比。中西論文寫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統和寫作規(guī)范的熏陶和影響,對人稱在社交場合的選擇應該有所差異。本文所選用的二十篇中文學術論文和英文學術論文分別來自CNKI和國外五個領域專業(yè)協會期刊。所涉及的五個領域分別為語言學,物理學,化學,醫(yī)學和計算機科學,其中每個領域各選取五篇論文。

2.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是指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何自然,1988)。陳治安對其的定義為“對編碼與言語活動中的參與者或者相關角色的符號指稱”(陳治安&彭宣維,1994)。由此可見凡是在交際中參與者之間彼此稱呼所用的符號都可以歸為人稱指示語。黃國文(黃國文,1999)曾經對人稱代詞的常規(guī)用法和非常規(guī)用法進行了探索。他認為人稱代詞“所指和用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1)無標記用法,(2)有標記用法。所謂無標記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慣常的或約定的用法……所謂有標記用法指的是特殊的、個別的、例外的或不常見的用法”。黃國文指出標記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為這里所列出來的標記或無標記是主觀的。我們可以認為一個人稱代詞的標記性也隨著不同使用語境而有程度之分,標記性過強則可能造成在該語境的交際失敗。

3.社交指示

對人稱代詞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孫飛鳳,2006;田海龍,2001):其一為人稱代詞的語法詞法研究,即人稱代詞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陳治安(陳治安&彭宣維,1994)。其二為人稱代詞的篇章連貫性問題,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黃國文(黃國文,1999)。其三為人稱代詞與實際情景連用,及人稱指示語的語用研究;最后為將人稱代詞置身于社會語境之中,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權勢與等同關系。

本研究涉及到對人稱代詞在學術語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會文化語境下的研究,我們需要考察論文作者在學術語境下對自己與讀者身份和關系的定位以及態(tài)度。國內類似于此的研究有黃國文(黃國文,1999),陳治安&彭宣維(陳治安&彭宣維,1994),孫飛鳳(孫飛鳳,2006)以及杜小紅(杜小紅,2003)。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是通過對具體句子結合情景進行討論,對說話人在該語境下的選擇的意圖和功能進行分析。他們都認為語境是理解不同人稱代詞使用的關鍵,只有充分把握具體語境,才能理解說話人對于人稱代詞選用的復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陳治安和彭宣維在其論文結論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的理念。他們在文中通過隱喻動態(tài)考慮人稱代詞使用與具體語境的關系,認為對人稱代詞動態(tài)的研究已經“覆蓋了人們在‘社交指示語’這一術語下討論的絕大部分語言事實,而且這些事實也的確是反映語言活動中人際關系的人稱指示信息的。”根據他們所說,這樣可以使人稱代詞與語境之間的問題更加簡化清楚,同時也符合語用學一貫將語言現象置于動態(tài)語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們認為,無論保留“社交指示語”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語”這一稱謂,都無法改變語言交際中說話人根據社交需求靈活地選取人稱這一復雜現象,而分歧卻存在于對這一語言現象解釋的過程中。陳治安先生引入隱喻來說明“社交指示”不過是人稱代詞使用過程中的一種進化而已。在本文中,我們只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語”來統一稱謂這一語言現象。

4.第三人稱社交指示語

第三人稱不僅包括封閉的代詞系統,還包括其他各種第三人稱短語。通過語料檢索第三人稱代詞,我們發(fā)現很少有標記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稱短語的使用卻存在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本文選取了學術論文中常見的第三人稱短語作為代表進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筆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稱短語。英文論文選取與中文對應的第三人稱短語。

在中英學術論文中,我們經常見到用第三人稱短語指代第一人稱的情況。下面的例子均為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筆者深入考察相關文獻, 發(fā)現對這一現代醫(yī)學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筆者比較扳機點與穴位后認為扳機點與阿是穴十分類似因此可以把扳機點看作阿是穴的現代醫(yī)學解釋。

(3)作者認為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是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并建議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當今醫(yī)學倫理學面臨的新矛盾新沖擊和新挑戰(zhàn),為從倫理學角度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提供參考和借鑒。

(5)本研究圍繞上述兩個問題采用書面話語完型法(DCT)的問卷方式收集語料。

(6)下文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

(7)3.2節(jié)按先行語的句位分布分出LDR與先行語的三種回指關聯式。為描述與討論的便利起見,這里從不同側面劃分三類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實現了保證論文客觀與權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為所有陳述或者觀點的發(fā)起者使用第三人稱短語來指稱自己,減少了論文的主觀性。同時,類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節(jié)”等此類用法也實現了論文的簡潔性,使用完整的表達會使行文冗長繁瑣。比如例(6)的完整表達為“在下文中我們重點分析其對伊斯蘭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

同時,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具有類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稱內部互用現象:

(1)根據F值和P值分析,調查組傾向對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維護,對比組傾向對自我面子的維護。

(2)傳統哲學觀認為,對概念進行定義就是把概念分析成為其各個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過來,這些概念的各個組成部分組合也就構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個抽象的第三人稱短語來指代對應的群體。如上面的用法一樣,這種指代用法實現了論文的客觀性和簡潔性的功能。

5.結束語

通過對四十篇英漢論文的總體研究,我們可以認為在學術論文英漢第三人稱的使用體現在第三人稱指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內部的互指,這兩種用法在確保論文客觀性與權威性的同時,也可以使論文的行文更加簡潔明晰。當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寫作習慣,第三人稱學術論文這一社交語境具有了這些共同的社交意圖與目的。

參考文獻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吳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會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人稱使用問題剖析.瘋狂英語.

10.陳治安&彭宣維.(1994).人稱指示語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91(3),28-34

11.杜小紅.(2003).人稱指示語的非常規(guī)選擇及其語用探析.山東外語教學(93),25-28.

12.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黃國文.(1999).言語交際中的指示人稱代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71(1), 47-49.

14.孫飛鳳.(2006).英漢人稱代詞社交指示功能的語用對比研究.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1).

第6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一、問題的表征不恰當

表征是問題解決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表征物理問題是在頭腦中建構物理情境,可以運用文字、圖像、圖表、模擬實驗等方法簡化對問題的思考,讓問題研究的對象、狀態(tài)、過程清晰地顯現出來,讓問題明朗化、模型化,理順物理問題的復雜關系。表征問題有助于在一個整體情境下建構問題的框架,并將問題與學生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

二、缺乏適當的問題情境

教育家杜威認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迸⒄n堂教學的“情緒場”,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心底意識。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情緒場”的創(chuàng)造并不理想,面對問題情境學生往往“無動于衷”,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教師創(chuàng)造的問題情境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是否能“跳一跳,夠得著”?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興趣、探索愿望,產生于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的、未知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

三、缺乏觀察、經驗知識和推理能力

在學習物理過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guī)律,首先必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一部分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只有留心觀察生活便會得到對感性材料的正確理解,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

如:照相時人離鏡頭遠一點像大,還是近一點像大?為什么在常溫環(huán)境中冷凍食品周圍冒“白氣”?樟腦丸放一段時間為什么會變???對這些問題有些學生由于平時缺少觀察和相關的經驗知識,即使已經學習了相關的物理知識,面對這些生活小問題還是一籌莫展。 轉貼于

四、對問題解決學習運用于物理教學的幾點建議

1.物理教學應讓學生形成高度概括的圖式和樣例,學會對問題進行表征。由于物理概念和原理及問題解決模式是高度結構化的,并以不同形式存儲在長時記憶中,有些是以陳述性知識形式出現,有些是以程序性知識形式存儲,它們共同組成了高度概括和包容的認知結構,其中也包括了大量問題解決的圖式和樣例。這些圖式和樣例可以在適當的知覺刺激下被激活,從而加快問題解決的速度,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因此,教師應注重物理知識的系統性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讀題的同時通過畫草圖,在草圖上進行相關物理量的標注,把文字表征轉化為圖像表征,并通過合理的轉換,使之與長時記憶中的圖式相類似。通過練習和指導,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各個物理原理的適用情境和約束邊界,并形成相關的圖式和樣例,將之系統化,納入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

第7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一、關于數學學習心理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概括起來看,當前的數學學習研究遵循著兩條途徑。一條是從一般教育心理學理論出發(fā),對數學學習的具體問題作解釋與分析;另一條是盡可能從數學學習具體過程出發(fā),研究學生學習的真實心理活動,分析其認知過程、機制及心智變化,由下至上構建理論。

而就目前數學學習心理研究的大多數專著和論文看,采用第一種研究途徑的仍不在少數。上述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如何處理好一般學習理論與數學學習心理研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應充分肯定一般學習理論對數學學習研究的普遍指導意義;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這種運用中表現出的簡單化或貼標簽式的傾向,特別反對把數學教育心理研究等同于“一般教育心理學加上數學例子”的作法。

事實上,教育心理學理論要有效地運用于數學學習研究,須經歷一個理論與數學學習具體實踐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概括和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機械的“粘貼”過程。由此可見,問題的實質還不在于選擇哪一條途徑,而在于無論選擇哪一條途徑都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真正有機的結合,其價值也是雙向的,即運用理論有效地解決數學學習問題,同時,通過具體數學學習問題的研究成果,豐富和發(fā)展數學學習理論及一般學習理論。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同樣需要在某種對分中尋求平衡關系的還有:定性分析與定量處理、邏輯論析與實證研究、縱向梳理與橫向比較,以及觀察的與實驗的、問卷的與訪談的、統計的與個案的、自省的與它析的、過程式的與結論式的等等。

二、建構主義對數學學習心理研究的啟示

1.建構主義提供的是關于數學學習認識論的分析。

相對于學習心理的實證而言,學習認識論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為根本的,它體現了一種基本的教學立場及觀念。事實上,認識論的分析與心理學的具體研究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建構主義在現代的興起,可以視為從認識論的高度對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分析的直接成果”

2.建構主義的產生有其歷史淵源。

建構主義的發(fā)展有著不同的維度,在建構主義的旗幟下事實上也包含著諸多不同的觀點,因此,為避免盲從或追求某種“時髦”,需要對建構主義產生發(fā)展的過程與軌跡有全面、深入的認識,并應對其T多觀點進行鑒別、再認、選擇,甚至需要在實際運用中加以整合。

3.不同的建構主義立場將對數學學習研究產生不同影響。

一方面,建構主義的立場可以影響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如個人建構主義對個體認知活動的特殊性感興趣,而社會建構主義更重視合作學習、語言交流、學習環(huán)境等問題);另一方面,不同的認識論立場為數學學習心理的具體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論框架。正因為如此,更應該把“探幽入微”的具體研究與宏觀的認識論分析有機結合起來。

4.運用建構主義于數學學習研究時應特別關注其特殊性。

運用建構主義于數學學習研究應該從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入手,探究其學習的特征。數學學科的特點在于,數學的對象是一種思維對象,是人類經過一定的抽象活動所構造出來的心理上的對象。按照這樣的認識,數學學習中的建構實際上可視為建構的“建構”,這正是建構主義的數學觀與數學學習觀本質關聯的核心所在,也是運用建構主義于數學學習研究今后仍應深入探討之處。

三、應對數學學習心理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

即使是對一般學習心理研究而言,對于處在“生長期”的數學學習心理研究來說,更是存在著若干開放性環(huán)節(jié)和發(fā)展空間,這為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對數學學習心理除了從一般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外,如下角度值得進一步重視。

1.數學哲學與數學教育哲學。

“任何一種有影響的心理學理論,都是建立在明確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對數學學習心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到“數學的本質”、“數學學習活動的本質”、“數學學習活動的認識規(guī)律與思維方法”等問題,這正是數學哲學及數學教育哲學需要回答的問題。

2.思維科學與數學思維論。

由錢學森先生所倡導的思維科學研究已獲得長足進展,數學思維論立足于數學思維規(guī)律的概括與研究也已取得諸多成果,而將數學思維研究與相應的學習心理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國際相關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這一特色具體體現于對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實際數學思維活動機制的深入研究。

3.社會學與文化學。

數學學習活動因其本質上是人類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具有社會適應性、文化繼承性及環(huán)境相關性等特征,只有將這些特征與數學學習心理發(fā)展結合起來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數學學習的本質并把握其規(guī)律性。也是學習者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

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應特別重視數學學習與現實環(huán)境的關聯,以及學習中的交互活動著眼于實際生活中的數學與學校正規(guī)數學的關系及對數學學習影響的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社會學、文化學的角度,值得我們重視。

四、應加強對數學學習活動中具體問題的研究

第8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在信息億社會中,人類的傳統認識問題得到了擴展,信息化帶來了人類認識模式的改變。這主要表現為:認識主體由單一的人發(fā)展到“人——機聯合體”;主體間關系復雜化、抽象化,構成了一種以平等合作為基礎的共生關系;認識客體符號化,實踐活動虛擬化。在信息化社會視野下,反思信息化給人類認識方式帶來的改變,重新審視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方法,已經構成哲學認識論的當展路向。

在傳統哲學的視域內,認識論研究基于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展開[f}l。這種把認識的主客關系作為重點的研究模式強調人作為認識主體是如何在實踐中獲得、檢驗認識以及認識之于實踐的意義。換言之,該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構認識論體系,卻忽視了認識論與現代科學的系統結合。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人社會生活諸領域,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必然沖擊并改變這種模式。對傳統認識論的豐富和發(fā)展表明,當代認識論發(fā)展的新路向漸成雛形。

一、信息化社會的創(chuàng)生

申農1948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的《通訊的數學理論》奠定了信息論的基礎,它與當時的系統論、控制論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信息化的基石。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催生信息社會化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社會是什么?W.JMartin認為:信息化社會是一個生活質量、社會變化和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信息及其開發(fā)利用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類生活的標準、工作或休閑的方式,教育系統和市場都明顯地被信息和知識進步所影響r}0

信息化社會是工業(yè)化社會之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獨特形態(tài)。在這個以信息技術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社會生活各領域都信息化、符號化,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guī)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基于開發(fā)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信息經濟活動蓬勃發(fā)展,逐漸取代工業(yè)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導。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信息經濟同時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成為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廣深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是重要的資源,信息和知識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它們以“加速度”方式積累,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zhàn)

傳統哲學認為,認識是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外部現實的能動反映。在這里,認識內含三要素:作為主體的人腦、作為客體的外部現實和充當中介的實踐。在哲學的文本研究中,實踐中介論雖然頻遭實踐基礎論和實踐物質論的反對,但它一直以來還是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勿庸諱言,實踐中介論的表述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發(fā)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傳統意義上的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實踐活動都發(fā)生了不容忽視的巨大變化,變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會的挑戰(zhàn)。

人類的大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圍著。信息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腦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單一的時空,擴展到全球歷史的范圍。各認識主體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蝴蝶效應日益顯著。具體而言,信息化社會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主體的改變

在信息化社會,認識主體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單一的個體變成了由人和計算機構成的系統。人工智能的出現實現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虛擬化,擴展和增強了人的認識能力。眾所周知,人類曾不斷運用物質性工具來延伸和提高自己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遠鏡、顯微鏡等。但計算機的問世是對人的智能的擴展。這種擴展在有的部分已經超出了人腦,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樣也充當著認識主體的角色。

當今時代只是信息爆炸的開端,人們卻無時不在感受著信息爆炸所產生的威力。認識主體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挑戰(zhàn)與機遇。信息化社會帶來了自動化的工作和數字化的生活娛樂。人類不再需要像工業(yè)時代那樣事必躬親,而只要準備好大腦接受信息,信息爆炸產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時候人們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們在驚嘆萬維網信息海洋的絢爛多彩時,卻又在迷失中樂此不疲。在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中,人類主體與人工智能的互動性關聯已經造成了傳統認識論認識主體的迅速改變。

2_主體間關系的改變

認識主體向人一機系統的拓展使主體認識能力增強,同時促使主體間關系發(fā)生擅變。主體間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換的形式顯現。在人一機一人的模式下,主體間關系進一步符號化、模式化與單一化,一種平等合作、共生共榮的關系是交往的現實注腳和診釋。個性在系統里被模糊處理,年齡、性別、身體狀況之間的差異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輝中,人們憑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師長等傳統人倫關系遭遇空前挑戰(zhàn)。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豐富多變的交往主體,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規(guī)則下完成。個體的違規(guī)將會給自身和以自己相關主體帶來連帶影響。主體間關系的符號化無異于復雜現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無序,實則每一步都是同樣規(guī)則的延伸和復制。相較于傳統的主體間關系,信息化社會中的主體間關系更具廣泛性,任何兩個主體都能依信息技術手段發(fā)生聯系。

3.認識客體的改變

傳統認識論的認識客體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體客體,信息化社會中的認識客體還包括信息世界??萍嫉陌l(fā)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增強深化了人們對這三個世界的認識。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體被不斷符號化,轉化成信息化的客體。這種符號化的客體既非物質亦非精神,是超越于傳統二元哲學思維之外的。換言之,這種符號化了的客體是信息化(數字化)了的虛擬客體,它是對真實客體的抽象與模擬,能較全面地反映真實客體的各類特征。在這種情況下,認識主體與客體不再是一對一的間斷性反映,而變成了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連續(xù)性反映??腕w的信息化使對客體的連續(xù)認識和認識成果的長久保存成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體在人機系統中不斷被創(chuàng)生、修改、變換、傳輸和刪除,使得它的生成、運化和發(fā)展已非模型能精測實握,個體的認知難度由此增大。這種矛盾只能通過技術進步和主體間合作的加強來逐漸緩解。

信息化社會認識客體的能動性增強了,認識客體不再像過去那樣羞答答地等待被主體認識,而是主動地大量涌現到主體面前。這導致主體信息量劇增、認識難度加大,同時促使客體社會化。客體的涌現倘若利于主體的認識,就能很快被主體發(fā)現并認識,反之便會阻礙主體的認識活動。虛擬客體的能動性是以主體的能動性為前提的,主體對物質和精神客體的信息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動的改造過程,這一過程直接影響著虛擬客體的能動性。因此,在信息化社會中,客體的能動性歸結于主體的能動性,并影響主體的認識。

4.人類實踐方式的改變

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在傳統意義上,認識是觀念性的活動,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在信息化社會中,認識主體和客體的極大豐富和發(fā)展,必然帶來實踐活動的巨大變革。實踐漸漸遠離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生產活動,而代之以復雜信息的處理過程。信息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對象。

信息化社會中的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內涵和外延都已擴大。有人提出“虛擬實踐”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實踐的客觀性問題。傳統的實踐是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動,外部世界是客觀地呈現在主體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會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處理,變成了高度符號化的信息,因此這種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對外部世界進行信息化處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主體的囚素,諸如主體的道德因素和技術熟練程度等。虛擬空間的主體一切都符號化,個體實踐是跨時空的。相較于現實世界更廣闊的虛擬世界并不是虛假的,實踐的客觀性取決于認識主體的道德因素?;没闹黧w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視,容易為所欲為。道德的外在約束似乎鞭長莫及,主體自身的道德內在約束尤顯重要。最后,虛擬實踐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實踐。

三、哲學認識論研究的新路向

第9篇:數學認識論文范文

關鍵詞:拉卡托斯 研究現狀 科學哲學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1-

伊姆雷•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1922――1974年),英籍匈牙利人,倫敦經濟學院邏輯學教授。他是著名的數學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是現代科學哲學“歷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下面對他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一、對拉卡托斯的哲學思想進行闡述

這樣的文章有《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L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等?!禠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介紹了拉卡托斯的數學哲學思想。《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詳細從闡述了拉卡托斯的思想,并引用史料來輔助解釋,最后比較了拉卡托斯和庫恩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禜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系統闡述了歷史主義的思想源流和歷史沿革,重點介紹了理性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的思想。

二、利用拉卡托斯方法論指引下的工作

這樣的文章有:《Thomas Young and the ‘Refutation’of Newtonian Optics》、《Why Did Einstein’s Research Programme Supersede Lorentz’s》等?!禩homas Young and the ‘Refutation’of Newtonian Optics》中沃勒爾主要用拉卡托斯的編史學思想討論了波動說和微粒說兩個綱領競爭的一段歷史:托馬斯•楊對牛頓光學的反駁,《Why Did Einstein’s Research Programme Supersede Lorentz’s》是新科學綱領方法論的提出者,拉卡托斯的朋友扎哈爾研究愛因斯坦綱領和洛侖茲綱領競爭的歷史問題。

三、對拉卡托斯編史學的批判和改進

這樣的文章有:《跛子與瞎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進步及其問題》、《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Taxonomy 》、《證偽和他的批評者》、《科學究竟是什么》、《科學革命的結構》和《反對方法》。

《跛子與瞎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中,庫恩對拉卡托斯的編史學思想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拉卡托斯所要求的這種“實際歷史”只是一種神話。庫恩指出“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實際歷史只不過是實際被寫出來的歷史,或者由此選出的子集。改進它的辦法就是使之適應更多的經過解釋而已被人承認的事實。其它的改進辦法就是重新解釋現有的材料基礎,或加以擴充?!绷硪环矫?庫恩認為,那種要按哲學理論去“重建”歷史的作法,“可能會成為編造歷史的借口”,“為哲學而寫的歷史,往往幾乎不是歷史”。查爾莫斯在《科學究竟是什么》也指出,拉卡托斯的理論中一個嚴重的疏忽在于“因為他已經假定有實際歷史這樣的東西,他能夠用它來檢驗他的理性改造物,但是他沒有提供一個這種實際歷史的研究要在其框架內展開的理論?!?/p>

四、關于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

代表人物有:拉齊斯,漢茲,布勞格,羅森伯格,米羅斯基,羅伊•溫特勞布等人。有關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在經濟學中運用的論文集《經濟學中的方法和評價》(1976),《經濟學中的情境決定論》,費什《經濟發(fā)現的邏輯》。

五、國內突出成果:對拉卡托斯編史學研究問題上的新方向

石麗琴在《從解釋學的觀點看拉卡托斯的科學編史學》一文中從認識論解釋學有關文本的觀點與拉卡托斯科學編史學研究綱領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加深對這兩種理論特別是對后者的理解。還有石麗琴的《拉卡托斯科學編史學研究綱領與認識論解釋學》一文。

參考文獻:

[1]Richard Harter. 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Teun Koetsier .L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Historical Approac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91.

[3]Carl Matheson.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 The 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996.